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最早的茶叶是没有分类的。
为什么呢?
因为化学,生物学等等学科,是在近代,才开始出现并设立的。
早在1840年之前,甚至更远的“之前”,是农耕时代,彼时,茶叶的属性是饮品,以及,贡品。
贡眉之所以叫做贡眉,是因为它是寿眉当中挑出来的,等级更高的、品相更好的,适合用作贡品的那一批茶。
而寿眉之所以叫做寿眉,是因为它的外形,特别像长寿老人的眉毛,故得名“寿眉”。
说到贡茶,其实历朝历代,都有茶叶,成为过贡茶。
唐朝的时候是顾渚紫笋、寿州黄芽,宋朝的时候是蒸青绿茶饼,白茶、水仙、恩施玉露等都在其列。
明朝的老朱喜欢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是在那时候成为茶界一哥的。
清朝的皇帝喜欢茉莉花茶,因为清鲜,因为花香浓郁,可以抵御食肉的副作用。
朱棣时,茶树也有赠送给番邦,到了清朝,番邦也有向清廷进贡茶叶的。
《红楼梦》里,林黛玉吃了暹罗进贡来的茶叶,觉得不错,就被王熙凤打趣,说,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做我们家的人~
足见清朝时,外国进贡来的茶叶,王公贵族大臣家里,也是可以喝到的。
那时候的国际文化交流里,便已经有了茶叶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朝茶。
汉人唐人喜欢喝炒制和轻微揉捻过的散茶,用来做煎茶;
唐后期人们发明了压饼,饼茶开始流行。
宋人异常地热爱饼茶,在饼茶身上发挥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宗旨,又是蒸,又是压,又是撬,又是碾,又是筛,又是击拂,又是拉花,又是绘画。
整宋一朝,是茶叶的巅峰时代。
那时候的税收里,最大的两块,一块是盐,一块是茶。
东汉是盐铁论,到了两宋,该是盐茶论罢。
明朝之后,茶叶不独中国有之,东南亚也开始种植。茶叶渐渐成为了一张国际通行的货币,流通至今。
但无论哪个朝代,茶叶有流行,有流通,却并没有大的分类。
直到陈橼教授出现,按颜色,把茶叶分成了六种,俗称六大茶类。
白,绿,红,黄,青,黑。
白是白茶;绿是绿茶;红是红茶;黄是黄茶;青是青茶;黑是黑茶。
乌龙茶,名虽“乌龙”,实则是属于青茶的。
其实,六大茶类除了可以按颜色来区分,还可以按发酵程度来区分,毕竟,发酵程度的轻与重,是茶叶的香气滋味产生重大变化与差异的,先决条件。
茶叶生在树上的时候,是绿色的,于是,不发酵的绿茶,成品之后就是绿色的。
茶叶生在树上的时候,是绿色的,于是,微发酵的白茶,成品之后,也是绿色的,只在秋季气温高的时候,才会生成以绿色为主的五彩色系。
茶叶生在树上的时候,是绿色的,于是,轻发酵的黄茶,把叶绿素挥发掉了一大半,让叶黄素和类胡罗卜素给呈现了出来,成品茶便呈现出土黄色。
茶叶生在树上的时候,是绿色的,于是,半发酵的青茶,就呈现出咖中带绿的色泽,像走水焙之后的武夷岩茶,或者传统工艺的铁观音。
茶叶生在树上的时候,是绿色的,于是,全发酵的红茶与黑茶,把叶绿素全部给挥发了,转而大量生成茶红素与茶褐素,成品茶就呈现为黑色和深咖啡色。
故而,发酵,其实是决定六大茶类分类的,一个暗哨。
有了发酵,才有了颜色的差异,也才有了六大茶类的分类基础。
至于什么季节该喝什么茶?
这个其实并不重要。
季节决定的是外因,而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决定的是内因。
斗转星移,物候变迁,真正让人感觉舒服的,还是人的体质。
人人都说夏天热,要吃凉的,要吃苦菜苦瓜,但高丽棒子却要在冬天吃狗肉吃羊肉,用温热的食物滋补身体,赶走冬天渗进来的湿热。
民间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的说法。
故而,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是湿热的体质,那夏天可以喝一些清凉中带补的茶,比如白茶,绿茶。
如果是寒湿体质,那夏天建议多喝老白茶,拿玻璃壶煮、拿紫砂壶煮,趁热喝,把汗散出去,顺便把寒散出去。
如果是脾胃不太好,又是湿热体质,那喝红茶也可以。
红茶不杀青,全发酵,不容易刺激肠胃,却可以帮助排湿,跟吃生姜的法子异曲同工,却没有生姜的燥热。
是不能接受生姜气味者,极好的第二选择。
其实,喝茶就单纯喝茶。
不必去跟羊生,跟季节硬拉上关系。
自己喝了舒服,自己喝了喜欢,那就是适合。
要知道,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正如有人夏天吃冰没事,有人一吃冰就肠胃不适很久很久。
适合自己的茶,不管哪个季节,都可以大胆地喝,大量地喝。
你的细胞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这一点,谁都不如它懂。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茶叶的品种有哪些(六大茶类的茶叶是怎么分类的什么季节该喝什么茶你都知道吗)》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