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荒年月,人命如草芥。清朝乾隆年间,山东闹起大饥荒,一户四口之家推着破车、拎着瓦罐,在逃难路上颠沛流离 —— 丈夫华良身强体壮却满脸愁容,妻子梁花怀着身孕,还得牵着四岁的华龙、抱着两岁的华虎,每一步都走得艰难。
直到他们遇见一个偏僻的小村子,村口一座破败的财神庙,成了这家人的落脚点。庙门歪斜、蛛网遍布,神像东倒西歪蒙着厚灰,连供桌都缺了条腿。梁花没抱怨,拉着华良扫了两天两夜,从里到外擦得干干净净,又特意打来清水,小心擦拭财神像上的灰尘,扶着神像重新立在神台。“咱虽穷,却不能失了敬畏。” 她拉着华良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求财神爷保佑,让孩子们能吃上顿饱饭。”
日子渐渐有了盼头。华良去村里潘财主家耕地,力气大、肯吃苦,每月能领些粮食;梁花手巧,在庙门口支起面食摊,擀的面条筋道,浇上自制的葱花酱,村里人都爱来买。生意一好,来庙里歇脚的人也多了,有人见财神像干净,还会随手放把米当香火 —— 这破庙竟慢慢有了生气。
变故发生在一个深夜。华良梦见自己在田里耕地,一锄头下去挖出个青釉瓦盆,刚要伸手拿,迎面走来个白胡子老头,捋着胡子说:“这是聚宝盆,放一粒米能变一盆,用得好保你家衣食无忧,用不好,恐要家破人亡。” 话音刚落,梦就醒了。
第二天华良下地,竟真在梦里的位置挖出个一模一样的瓦盆。他揣着瓦盆跑回家,把梦和奇遇告诉梁花。梁花半信半疑,抓了把黄豆放进盆里,只见盆里升起一阵白雾,雾散后,满满一盆黄豆冒了出来。夫妻俩又惊又喜,华良伸手就要拿铜钱往里放,却被梁花死死按住。
“老头的话你忘了?” 梁花眉头皱得紧紧的,“咱靠双手吃饭才踏实,这投机取巧的钱,不能要。” 华良琢磨了半天,觉得妻子说得在理。从此这聚宝盆只用来和面 —— 每天卖完面条,抓一把面粉放进去,第二天又是满满一盆,省了买面粉的钱,却从不多贪一分。
可人心终究难抵诱惑。半年后的一个深夜,华良趁梁花睡熟,偷偷摸出一枚铜钱放进盆里。第二天一早,梁花看见满盆铜钱,气得浑身发抖,拉着华良的胳膊质问:“是钱重要,还是我和孩子们的命重要?” 华良低着头认错,梁花叹了口气:“这钱不能留,全用来修财神庙、给神像塑金身,一分都不许私用。”
几年过去,夫妻俩靠面食摊攒了些钱,在财神庙旁盖了三间大瓦房,梁花也生下了三儿子华豹。可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夏天闹大旱,田里颗粒无收,村里每天都有人饿死。梁花看着路边的灾民,心里不是滋味,拉着华良商量:“咱有聚宝盆,不如蒸馒头救济灾民吧。”
第二天清晨,梁花蒸出第一锅馒头,拿一个放进聚宝盆,转眼就变成一盆。夫妻俩和三个儿子忙前忙后,一盆接一盆地变,馒头很快堆成了小山。他们在门口支起摊子,免费给灾民发馒头,排队的人从村头排到村尾,有人跪下磕头感谢,华良和梁花只是摆手:“是财神爷保佑,咱只是做了该做的。”
时光匆匆,十几年过去,华良和梁花都老了,三个儿子也各自成家 —— 华龙开了家饭馆,生意红火;华虎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守着田地种田;华豹开了家布店,日子也安稳。可梁花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临终前,她拉着华良的手,指了指墙角的聚宝盆,又比划着三个儿子的方向,眼里满是急切 —— 她想说,孩子们都能靠自己吃饭,聚宝盆留着只会惹祸,赶紧埋了。
可华良年纪大了,竟误解了妻子的意思:“你是说,孩子们都过得好,这盆我自己留着,不给他们分?” 梁花急得想说话,却一口气没上来,永远闭上了眼睛。
梁花走后,华良给三个儿子分了家:老大华龙、老三华豹各分了不少银子,老二华虎只分到些麦种。华龙和华豹心里纳闷,追问之下才知道父亲手里有个聚宝盆,兄弟俩眼睛都亮了,冲上去就把盆抢了过来。
“咱哥俩轮流用,一天换一次!” 华龙抱着盆回了家,进门就把一锭银子放进盆里,眨眼间满盆银子滚了出来。他和妻子俩不停地倒银子,从天亮倒到天黑,屋里堆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可夫妻俩还不满足:“再变点,再多变点!”
突然,“轰隆” 一声巨响,堆满银子的墙不堪重负,轰然倒塌。等华良、华虎和华豹赶到时,只剩下一片废墟。华良和华虎疯了似的扒土救人,华豹却只想着找聚宝盆。可扒了半天,别说人和盆,连银子的影子都没见着 —— 废墟里只有一块块冰冷的石头。
风刮过曾经热闹的饭馆,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华良坐在废墟前,想起梁花当年的话,老泪纵横:“是我糊涂,是我贪念害了儿子啊……”
这世上哪有不劳而获的好事?聚宝盆本是福泽,却因贪念变成祸根。勤劳才是真 “聚宝盆”,守得住本心,才能守得住幸福;一旦被贪念裹挟,再好的福气,也会变成一场空。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聚宝盆介绍(民间故事聚宝盆)》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