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之旁和什么有关(一枚永昌通宝)

走之旁和什么有关(一枚永昌通宝)

零痴凝 2025-10-07 系统 11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浩如烟海的古钱币收藏界,有些钱币早已超越流通工具的属性,成为承载王朝更迭、时代风云的“历史活化石”。永昌通宝,这枚由李自成大顺政权铸造的钱币,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起义钱”。它诞生于明末战火,虽流通转瞬即逝,却以鲜明的版别差异,镌刻下大顺政权从崛起、鼎盛到衰落的完整轨迹,至今仍是藏家与历史爱好者追捧的珍品。今天,我们便透过永昌通宝的版别细节,回溯那段风雨飘摇的明末岁月。

一、溯源:永昌通宝的“诞生密码”

要读懂永昌通宝,必先读懂它背后的时代困境与政权诉求。明末年间,天灾连年、赋税苛政压得百姓喘不过气,陕北率先爆发农民起义,李自成率领的义军凭借“均田免赋”的口号迅速壮大,成为起义军主力。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统治宣告终结。此前,他已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定年号“永昌”——永昌通宝,正是为巩固新生政权、稳定军心民心、统一货币体系而铸造的官方钱币。

值得注意的是,永昌通宝的铸造并非“一气呵成”。大顺政权的统治范围随战事起伏不断伸缩:从最初以西安为核心的西北一隅,到占领北京后掌控的北方部分地区,再到清军入关后被迫西撤的流亡之路,不同阶段的铸币条件、铜料质量、工艺水平天差地别,这也造就了永昌通宝丰富的版别体系——每一种版别,都是大顺政权不同时期处境的直接映射。

二、辨形:永昌通宝的“四大核心版别”

收藏永昌通宝,核心在于区分版别——不同版别的存世量、品相与历史价值悬殊极大。依据《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等权威史料,结合现代收藏界共识,永昌通宝主要分为“小平钱”(面值相当于一文)与“折五钱”(面值相当于五文)两大形制,细分为四个核心版别,每个版别都有清晰可辨的特征。

1. 西安版(早期版):大顺政权的“开国信物”

- 历史背景:铸造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至三月,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初期的产物。此时政权初立、局势相对稳定,铜料储备充足、铸造工坊规整,造就了永昌通宝中工艺最精良的品种。

一枚永昌通宝,一部明末农民起义史

永昌通宝西安版

一枚永昌通宝,一部明末农民起义史

永昌通宝西安版

- 辨识特征:

- 钱文:“永昌通宝”四字为标准楷书,字体端庄工整、笔力遒劲。“永”字写法极具辨识度——“点”画清晰饱满,“口”部方正对称,“水”部竖笔挺直有力,无任何连笔或省笔;“昌”字上下结构均衡,“日”部呈标准正方框,无歪斜变形。

- 形制:小平钱直径约2.4-2.5厘米,中间穿口(方孔)打磨干净,无毛刺残留;折五钱直径约3.4-3.5厘米,边缘厚重均匀,未经流通者几乎无磨损痕迹。

- 铜质:采用高纯度青铜,色泽偏金黄,质地致密紧实,表面无砂眼、杂质等铸造缺陷。

- 收藏价值:存世量较少,尤其是折五钱堪称“标杆级”藏品,品相完好者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因铸造时间明确、与大顺政权建立直接相关,其历史研究价值也远超其他版别。

2. 北京版(中期版):短暂鼎盛的“历史见证”

- 历史背景: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在京城开设钱局紧急铸造,用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货币流通。但此时大顺政权既要稳定京城秩序,又要应对山海关外清军的威胁,铸币时间仅维持一个多月,工艺与铜质较西安版略有下滑。

一枚永昌通宝,一部明末农民起义史

永昌通宝北京版

一枚永昌通宝,一部明末农民起义史

永昌通宝北京版

- 辨识特征:

- 钱文:仍为楷书,但字体略显仓促,少了西安版的规整。“永”字“水”部竖笔偶有倾斜,“昌”字“日”部略扁;部分钱币存在钱文粘连问题,如“通”字走之旁与“宝”字贝部衔接不清。

- 形制:小平钱直径略小,约2.3-2.4厘米,穿口边缘偶有细小毛刺;折五钱铸造极少,目前存世的北京版以小平钱为主,折五钱属“稀世珍品”。

- 铜质:以青铜为主,但铜料纯度降低,色泽偏青灰,部分钱币表面可见细小砂眼。

- 收藏价值:因铸造周期短,存世量比西安版更少,尤其折五钱一币难求。更特殊的是,北京版直接关联“李自成进北京”这一明末关键历史事件,是研究北京地区明末货币流通的实物佐证,藏家多追求“原汁原味”的历史包浆与品相。

3. 西撤版(晚期版):战乱流亡的“落魄印记”

- 历史背景: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李自成被迫放弃北京、率军西撤。途经山西、陕西等地时,为筹集军饷,义军在沿途临时开设简陋钱局铸造钱币。此时局势混乱、铜料极度匮乏,铸造条件恶劣,钱币质量大幅滑坡。

一枚永昌通宝,一部明末农民起义史

永昌通宝太原版

一枚永昌通宝,一部明末农民起义史

永昌通宝太原版

- 辨识特征:

- 钱文:字体潦草变形,“永昌通宝”四字多有失真。“永”字“点”画常缺失,“昌”字上下结构失衡,“通”字走之旁甚至简化为一横;更有甚者出现钱文倒置、漏铸,如“宝”字仅铸出上半部分。

- 形制:小平钱直径差异极大,约2.2-2.3厘米,边缘凹凸不平,多有磕碰、残缺痕迹;无折五钱铸造,部分钱币为“剪边钱”——边缘被人为剪去以节省铜料,形制极不规整。

- 铜质:多为劣质青铜,甚至掺杂铅、铁等杂质,色泽暗沉呈黑褐色,质地疏松脆弱,稍用力即有断裂风险。

- 收藏价值:存世量相对较多,但品相普遍较差,市场价格低于西安版与北京版。不过,西撤版是大顺政权走向衰落的直接实物证据,完整呈现了农民起义军后期的经济困境,对于追求“完整历史脉络”的收藏者而言,是构建明末起义史收藏体系的必藏品种。

4. 私铸版:乱世投机的“仿造次品”

- 历史背景:明末战乱导致官方铸币体系混乱,民间不法工匠趁机私铸永昌通宝,以劣质铜料仿造官方钱币,通过投机倒把牟利。这些私铸钱并非大顺政权官方产物,却因当时流通需求旺盛,在部分地区短暂流通。

- 辨识特征:

- 钱文:字体模糊不清,多数无法完整辨认“永昌通宝”四字,仅为随意刻画的符号;“永”字常被简化为“二”加一点,“宝”字贝部简化为一个方框,毫无书法美感。

- 形制:尺寸极小,小平钱直径多在2.0-2.2厘米,穿口宽大,边缘轻薄如纸,部分钱币甚至出现圆形方孔变形的“畸形品”。

- 铜质:以铅铜合金为主,色泽灰暗无光,质地脆弱易折,稍加外力便会断裂。

- 收藏价值:存世量极大,但因非官方铸币、工艺粗糙,市场价格低廉。其主要价值在于研究“明末私铸货币现象”,或作为新手鉴别官方版的“对比标本”。收藏新手需格外注意,避免将私铸版误判为官方版,造成价值误估。

一枚小小的永昌通宝,从工艺精良的西安版,到仓促铸就的北京版,再到粗糙简陋的西撤版,不仅是钱币质量的衰减,更是大顺政权从兴起到衰落的缩影。收藏它,不仅是拥有一枚古钱,更是握住一段鲜活的明末历史——那些战火、抗争与时代的无奈,都凝结在这方寸之间。

你手中是否也藏有永昌通宝?不妨对照这些细节,看看它属于哪个版别,又曾见证过明末的哪一段风云故事。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永昌通宝版别对比表”吗?这样你后续辨别钱币时会更直观清晰。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走之旁和什么有关(一枚永昌通宝)》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