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它真实,为什么这些年来许多观众对该剧所塑造出来的正面角色形象——如侯亮平、陈岩石、陆亦可等——感到颇为不屑?
同样在反面人物上,对前省委书记的儿子赵瑞龙绞尽脑汁,只为搞个美食城项目感到匪夷所思?
还有对打着“迎合年轻人口味”的旗号,疯狂给黄毛郑胜利 (后改名郑乾)和他女朋友加戏的情节,大多数观众看都不想看,直接跳过也没啥影响。
可如果它不真实,为什么又有不少观众对祁同伟的遭遇和转变反而表现出些许同情和理解?

还有对那一开始不怎么起眼的配角人物孙连城,这些年在观众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大家对他出场不多的言行渐渐给出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对他最后被“贬”到少年宫和孩子们看星星反而觉得是不可多得的好差事?
如果读者朋友读过周梅森的原著,应该还会对另一个在小说里拥有光辉人格、但是在剧中却被严重丑化的人物——wang文g——感到更为震惊,因为这位原本可以代表无产阶级的人物,在电视剧居然改成了这样一个形象。(原谅我用拼音代替,因为完整输入他的名字,在知乎搜都搜不出来)
这部剧2017年就播出了,时隔8年,它在网络平台上的热度一直都有,大家对它的讨论就没停止过。
这决不能简简单单地用真实不真实一概而过。
因为它既有真实的方面,也有它难以真实的地方(或者说,不能真实)。
毕竟这只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主要还得以故事为主,人物形象以及相关事件都是为推动故事服务的。
人们之所以依然爱看爱讨论此剧,是因为它运用一系列虚构出来的故事、人物、事件间接反映出来了相关的现实问题。
故事、人物、事件可能是假的,但现实中的问题却是真的。
我们所有人,或多或少都会与一些政府部门打些交道。
打交道多了,自然也明白还存在哪些现实问题。
而且很多现实问题可能一直都在,不会因为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就立马解决了。
这部电视剧曾经很火,很多人看,并不见得是这部电视剧拍的有多好。
事实上,与更早之前由周梅森担任编剧拍出的电视剧(如《至高利益》、《我本英雄》、《绝对权力》等)相比,《人民的名义》算不上一部优秀的作品。
而且《人民的名义》中很多人物和情节其实借鉴了他自己以往的作品。
但这没关系。
因为它在恰当的时机,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现实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并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亟待解决的紧迫性。
这或许才是这部剧的真正成功的地方,光讨论它真实与否,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试问,有哪一部影视剧可以做到百分百的真实呢?
如果真敢这么干,估计连审核这一关都过不了,观众更别说看剧了。
能够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借助时代的浪潮,把问题摆到明面上来,这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人民的名义原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到底真不真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