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
在又一个共同缅怀英烈的日子
我们选择了聆听
——聆听六位健在的抗战老英雄
他们并非名录上的烈士
但他们每一个人
都曾无数次与“烈士”的身份擦肩而过
他们身上所承载的
正是当年千千万万中国军人
为了家国存亡
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共同抉择
他们是行走的“丰碑”
碑文就是身上的伤痕
——刀痕、枪伤、弹片的印记
在微距镜头下
如峡谷般深峻
如江流般蜿蜒
投身抗战时
他们年纪最大的不过17岁
最小的还未满13岁
从东北抗联的地下情报员
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士
再到铁道游击队的队员……
他们的身影
遍布林海雪原、丘陵平原
他们用青春血肉
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防线
国庆前夕
新华社记者为他们
拍下了下面这些照片
照片中
老英雄与自己身着戎装的老照片
静静相望
他们解开衣扣
让记者记录下他们身上
血与火的烙印
赵学志,1927年生,1942年加入鲁南铁道大队(铁道游击大队),分配在长枪队,在鲁中、鲁南及鲁西南地区进行抗日活动,曾参与护送中央领导同志通过日寇封锁线。
这是98岁的抗战老战士赵学志与自己年轻时的戎装照合影(9月15日摄)。
这是弹片在赵学志的背部留下的伤痕(9月15日摄)。
许鹤,1927年生,1944年参加新四军。抗战时期,参加过三垛河伏击战等战斗。
这是98岁的抗战老战士许鹤与自己年轻时的戎装照合影(9月24日摄)。
这是子弹在许鹤腿部留下的伤痕(9月24日摄)。
孙金成,1928年生,1941年参加新四军。抗战时期,孙金成多次参加反扫荡,敌后袭扰日军。
这是97岁的抗战老战士孙金成与自己年轻时的戎装照合影(9月24日摄)。
这是子弹在孙金成臀部留下的贯穿伤痕(右上)和弹片在肋部留下的伤痕(左下)(9月24日摄)。
王成斌,1928年生,1944年参加八路军胶东军区学兵团,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司令员。抗战时期,王成斌先后多次参加反扫荡和伏击战,进出敌伪各据点袭扰捕俘。
这是97岁的抗战老战士王成斌与自己年轻时的戎装照合影(9月15日摄)。
这是弹片在王成斌腹部留下的伤痕(9月15日摄)。
宋金堦,1929年生,1944年参加八路军,成为部队的卫生员。在抗战时期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利用家传的中医知识,救治部队中的伤病员。
这是96岁的抗战老战士宋金堦与自己年轻时的戎装照合影(9月25日摄)。
这是弹片在宋金堦腹部留下的伤痕(9月25日摄)。
王济堂,1930年生。1943年,13岁的王济堂成为一名东北抗联战士,从事搜集、传递情报等地下工作,代号“小猫”。他几次传递关键情报,让东北抗联队伍提前转移,避免了损失。
这是95岁的抗战老战士王济堂与自己年轻时的戎装照合影(9月26日摄)。
这是侵华日军的刺刀在王济堂眉骨处留下的伤痕(9月26日摄)。
这些伤痕
像沟壑
每一道都是不屈的傲骨
像山川
每一座都是不朽的丰碑
它们早已超越肉体
升华为守护这片土地的山川与江河
无声地见证着往昔的烽火激荡
也温柔地凝望着今日的
山河无恙
↓听抗战老战士讲述“伤痕”往事↓
视频加载中...
统筹:宋为伟 韩芳
记者:邢广利 金立旺 殷刚 才扬
编辑:杜潇逸
新华社摄影部 军分社
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 拥军优抚司
黑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联合制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成念什么(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他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