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从哪个朝代兴起(南书房夜话任志录世界上迄今不衰的青花瓷浪潮是如何形成的)

青花瓷从哪个朝代兴起(南书房夜话任志录世界上迄今不衰的青花瓷浪潮是如何形成的)

叔宛白 2025-10-25 硬件 1 次浏览 0个评论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伊斯兰蓝彩陶器与中国青花瓷之间有什么渊源?世界上迄今不衰的青花瓷浪潮是如何形成的?

10月29日,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原所长任志录受邀做客“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季第七期活动,为观众解析“伊斯兰蓝彩陶器与中国青花瓷”。他表示,中国在公元7世纪时已在陶器上使用蓝彩,9世纪左右有白瓷釉下蓝彩或青花,但仅仅昙花一现,而大致同时,伊斯兰地区开始引入了蓝彩陶瓷技术并持续而广泛地使用和生产。14世纪前期,蓝彩及其技法又再次返回中国,传入了景德镇,中国蓝彩瓷器复兴,这就是元青花。正是两大文化的互动碰撞,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迄今不衰的青花瓷浪潮,从而掀起了一个大航海的探险历程,整个世界格局从此而改变。

南书房夜话 | 任志录:世界上迄今不衰的青花瓷浪潮是如何形成的?

何谓蓝彩陶瓷?任志录介绍,蓝彩陶瓷是用钴料在釉下或釉上绘制而后经中温以上烧造而成的一种陶瓷装饰品种,表现为白地蓝彩陶器,或者称为青花瓷。而钴料的使用最早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以前埃及的玻璃器,对钴料在陶器上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苏萨王宫砖墙的孔雀蓝釉陶砖。钴料在陶瓷器物上使用并绘彩的作法目前只能在唐代中国找到最早的实物,那就是陕西礼泉县唐麟德元年(664年)郑仁泰墓出土的白地蓝彩宝珠纽残片,而且之后在唐三彩器上可以找到大量的蓝釉器物和不同种类的绘蓝彩器物。但是其特点是把钴料涂绘于釉面在较高温度下融于釉中,作为一种彩釉使用,并非釉下彩绘。目前考古资料显示的钴料釉下彩绘在中国是9世纪,如扬州城址、郑州上街唐墓、巩县黄冶窑址和印尼的黑石号沉船中的遗物。

值得注意的是,也是9世纪,在伊斯兰地区大量的遗址中发现了釉上蓝彩器物,主要是碗和盘。“两者不同的是,中国是釉下蓝彩瓷器,伊斯兰地区是釉上彩绘陶器,但是碗和盘完全仿制中国式的撇口斜壁玉璧底碗盘,这应该足够说明伊斯兰蓝彩使用技法是仿制中国唐代。”任志录说。

他指出,伊斯兰蓝彩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蓝彩纹样为本地化;二是生产量比中国大;三是具有持续性,并现场展示了9-10世纪伊斯兰地区早期的锡白釉蓝彩陶的图片。“这些遗物主要出土于伊拉克的萨马拉、巴士拉、苏萨,伊朗的尼沙不尔、斯拉夫,埃及的福斯塔特等地。萨马拉是阿拔斯王朝836年迁都新建,埃及福斯塔特是641年阿拉伯人开始营建,864年突路尼任埃及总督之后开始营建宫殿和清真寺,并从此以后成为埃及的经济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出土遗物的时代就是9世纪或之后。”任志录介绍,除个别器物外,其造型与中国晚唐器物一致,基本为碗、盘或三足盘,撇口,玉璧底。这种9世纪的器物上以蓝彩为装饰的做法在西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的。这明确显示出正是中国的蓝彩和青花技术影响了伊斯兰蓝彩陶器的发展。同时,中国蓝彩陶瓷具有伊斯兰因素,适应了他们的需求。

南书房夜话 | 任志录:世界上迄今不衰的青花瓷浪潮是如何形成的?

12世纪,料质蓝釉刻花壶,伊朗卡山或silhouette,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任志录表示,11世纪开始,蓝彩开始趋于成熟,品种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样化,主要出土于埃及福斯塔特、伊朗卡山和拉伊。12世纪以后,纯粹白釉蓝彩陶瓷继续生产,当然这仅仅是这个时期的少数品种之一,已不能构成主流,但持续的生产和使用本身,就保持了这种技术的传承。从13世纪中期开始到14世纪的这一时期,陶瓷烧造主要在伊朗的卡山、叙利亚的苏丹拉巴德、拉卡和埃及的福斯塔特等地。这些陶瓷兼有虹彩装饰和米拉伊装饰的一些特点,同时吸取了中国瓷器的釉下彩绘技术和一些造型特征,但是总体上器形单一,主要为碗、罐;彩绘题材单一,情景场面没有前期复杂,主要为植物、人物、动物、鸟类、宽带线条组成的图案和几何纹,阿拉伯文字较前期少见,但动物和鸟类却更为生动。这种类型的图案几乎完全采取了同心圆的多圈与放射状布局,具有多样的对称性,并且更为繁密复杂。胎质基本为料质,彩色主要为蓝色、孔雀蓝、黑色和酱色,形成的色彩效果往往是彩绘中露出白色图案。这一时期的成就是:蓝彩的使用虽仍然为粗线条,但应用更为灵活多变,而且釉下蓝彩与其他色彩的组合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至于目前所知道的元代青花瓷一般在至正时期(1341-1370年),恰在元代晚期的这一时期。任志录表示,中国元代青花瓷出现以后,在伊斯兰地区出现了一种白地釉下蓝彩,就是伊兹尼克瓷器,从外表看,已经与中国的青花瓷难以区分。伊兹尼克是一个比较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品种,产量较大,存世量也较多。伊兹尼克的精细化与蓝彩细线描绘图样技术的应用有关系,虽然较早时期伊斯兰地区已经使用一种较粗的蓝彩线条描绘纹样,但仍然没有纯粹的细线描绘图样轮廓。而元代至正时期中国确实大量使用了蓝彩细线描绘技法,包括伊兹尼克在内的伊斯兰陶瓷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正是这一线描技法、不对称布局和中国纹样的应用,造就了伊斯兰伊兹尼克的艺术风格。“可以看出,伊斯兰蓝彩陶器,是指9世纪到17世纪的伊斯兰时代以中东地域为中心烧制加彩釉陶,最晚到18世纪,都没有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其烧制温度多在1100℃以下,无法达到瓷器烧制温度的1300℃。但是,对伊斯兰白地蓝彩持续使用,为中国元代青花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任志录说。

审读:孙世建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青花瓷从哪个朝代兴起(南书房夜话任志录世界上迄今不衰的青花瓷浪潮是如何形成的)》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