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爬上窗棂时,我总爱赖在床上多待片刻。不是贪睡,而是喜欢听窗外的声音——麻雀在老槐树上叽叽喳喳,楼下王婶的菜篮子擦着地面“沙沙”响,还有远处早市隐约传来的吆喝声。这些细碎的声响像一把温柔的梳子,轻轻梳理着醒来的思绪,日子便在这缓慢的节奏里,悄悄晕开了轮廓。
年轻时总觉得时间是追着人跑的。挤早高峰的地铁要一路小跑,赶项目方案要熬到凌晨,连恋爱都要讲究“效率”,生怕慢一步就错过了所谓的“最佳时机”。那时候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连风掠过耳边都带着急促的喘息。直到去年生日,女儿送了我一本手账本,翻开第一页,她写着:“妈妈,别再赶时间了,陪我慢慢长大,也陪自己慢慢变老。”那行字让我愣了很久,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慢”弄丢了太久。
如今我学会了把日子过成一首舒缓的小诗。清晨不再被闹钟惊醒,而是跟着生物钟自然醒来。煮一壶普洱,就着阳光翻看几页闲书,看到喜欢的句子,便用铅笔轻轻划下来。楼下的小花园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春看玉兰含苞,夏听蝉鸣阵阵,秋捡金黄的银杏叶,冬等一场薄薄的雪。有次遇见隔壁的李爷爷在浇花,他笑着说:“你看这月季,急不得,得慢慢浇,慢慢等,才开得艳。”我忽然明白,生活和养花一样,急功近利换不来想要的美好,唯有慢慢来,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午后的时光总是格外慵懒。我会拿出尘封多年的缝纫机,翻出女儿小时候的旧衣服,改改成小巧的收纳袋。针脚或许不再细密,速度也慢得像蜗牛爬,但指尖触碰到布料的温度时,心里却满是踏实。偶尔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在家中小聚。不用刻意准备丰盛的大餐,一盘凉拌黄瓜,一碟酱牛肉,再配上自酿的杨梅酒,就足够聊上一下午。我们不再聊职场的尔虞我诈,也不再比谁的孩子更优秀,只说些家长里短的趣事,笑着笑着,眼角的皱纹就堆成了温柔的形状。
傍晚时分,我喜欢牵着老伴的手在小区里散步。他的背有些驼了,走路也慢了下来,我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两条相依相伴的藤蔓。记得刚结婚时,他总嫌我走路慢,每次都要回头催我;如今却是我放慢脚步,等着他跟上。路过街角的长椅,我们会坐下歇一会儿,看孩子们追逐嬉戏,看年轻情侣依偎着说悄悄话。老伴会掏出一颗水果糖塞给我,还是我最喜欢的橘子味,甜意慢慢在舌尖散开,就像我们走过的这几十年,没有轰轰烈烈,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暖。
有人说,变老意味着失去——失去青春的容颜,失去充沛的精力,失去追逐梦想的勇气。可我觉得,变老更像是一场沉淀。我们开始学会与自己和解,不再为琐事烦恼,不再为他人的眼光所累;我们开始懂得珍惜,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时光;我们开始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微美好,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夜里,我会在床头放一盏小灯,看几页书便沉沉睡去。没有失眠的困扰,也没有对明天的焦虑,只觉得每一天都过得从容而满足。我知道,时光还在慢慢流淌,皱纹会越来越多,脚步会越来越慢,但只要心中有暖,眼中有光,就能把这淡淡的日子,过出最丰盈的滋味。
慢慢的老,淡淡的过。这或许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是我能想到的,对生活最好的回应。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慢慢地什么(慢慢的老)》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