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与《琵琶行》被世人称为白居易的双璧,也称之为双子星,两篇文采斐然的长篇叙事诗总是被人们拿来比高低,各有各的理,但我偏向于《琵琶行》略高于《长恨歌》。
首先《琵琶行》的主题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家国情怀的失落,也是作者政治抱负的受挫,这样悲,境界格调就高一等。极具广阔的社会意义,无论哪个时代,在今天看来也是如此,而《长恨歌》是一种触笔爱情的诗篇,主题是曲折婉转的爱情,写的缠绵悱恻,若是诗也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话,那么《长恨歌》是婉约派诗章细腻而唯美的小家碧玉的那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琵琶行》就是豪放派诗篇,是一种普适性的呐喊,有一种悲壮的气势如山的魄力,给人一种力量,《长恨歌》里优美的爱情以抒情取胜,《琵琶行》动听的琵琶声乐描写悦人耳啊。
两诗文里出了很多至今引用的成语,谚语。《长恨歌》是唐宪宗元和元年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时与陈鸿、王质夫好友一起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这段悲剧的爱情故事,触动了白居易内心爱情的敏感而受伤的弦,于是以借代的手法,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来表示自己的内心爱情的愿望与期许,初恋会影响人的一生,初恋留下的阴影也许很多人一生都未曾走出来,白居易也如此。
一般来说,大凡杰出的诗人都很敏感,敏感就会多情和痴情,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陆游的“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白居易也如此,初恋给了他一生的羁绊和牵挂,初恋是他一生的惆怅。初恋是人生豆蔻枝头二月初的年龄里对青春美好的向往,青春美丽无瑕,所以青春里的爱情也是晶莹透明至真至纯,它不识人间烟火,它是思想提炼后的表达,是深情和真情的付出,所以刻骨铭心。
白居易少年时因为战乱与母亲迁居徐州符离,在那里认识了小自己4岁的美丽女孩湘灵,两人情窦初开,后来世事难料,白居易离开符离他与湘灵分别。白写下了“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休,明月人倚楼。”离开符离后,白居易远在外乡依然没有忘记湘灵,写了《寄湘灵》:泪眼凌寒动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贞元16年,白与元稹同中进士,回符离,央求母允许这门亲事母亲,母不同意,白自幼丧父,其母一手把他拉扯养大,所以母命难违。这对青梅竹马只能暂时搁置。白写下了一首《寒闺夜》夜半衾禂冷,孤眠懒未能。笼香消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三年后,白升为校书郎,举家搬迁长安了。白居易再次哀求母亲。母态度依然坚决,门不当户不对,自家是官宦人家而湘灵是普通人家的女子。白写下了《冬至夜怀湘灵》。其中几句: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冥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那一次游游仙寺,那时的白居易还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向往着真情,他怀着期许,用自己的天姿文才写下了洋洋洒洒近千言的爱情长诗《长恨歌》,那是他心中波澜起伏的爱情,那是他想象中的爱情,多么的美呀,他似乎明白自己的爱情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于是《长恨歌》里后面那段带神话沾仙气的结果来完好那一段金玉良缘,他是用了真情与痛苦写的,所以分外动人,初恋让他回想了一生。千错万错错过了人生大半岁呀。
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在途中巧遇了漂泊卖唱的湘灵父女,但因为其他原因两人还未来得及交流就被人流冲散了,白写下了: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后来老白满城去找,还是未果,他想是不是回老家呢?赶往符离到了湘灵家 发现门未上锁,院长杂草,屋内破败,老白伤心地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欲入中门泪满襟,定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这年老白已经53岁了,爱情让老白等待了一生。
看到老白一生的爱情,让人唏嘘不已。爱情没有预先想到的结果,它是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的悬念给我们,老白用一生的时光来期待、寻找爱情,这正应了他的《长恨歌》里的长恨啊,有多少人能够想到老白风流倜傥的外表下,心中竟然是如此的凄凄惨惨的呢。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长恨歌的长恨指什么(长恨歌里说长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