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偏差(从勾股定理看认知偏差)

什么叫偏差(从勾股定理看认知偏差)

许永安 2025-10-07 科技 13 次浏览 0个评论
从“勾股定理”看认知偏差

来源:网络上的截图

网上有人这么说:《周髀算经》只提到过“勾三股四玄五”这一直角三角形的特例,说白了只有345这一种情况。毕达哥拉斯定理严谨太多:“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适用任意直角三角形。国内教育也许是为了民族自尊强行解释,但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这样的妄自菲薄的言论竟然获得 50 人赞同,当这样的偏见在网络上蔓延,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可悲的现实:长期以来,不少国人对中国古代文明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浅薄认知,在文明对比中陷入了 “西方即高地” 的片面误区,而勾股定理的认知偏差,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缩影。

这种认知偏差,首先源于对中国古代典籍的断章取义。网上论调固执地将《周髀算经》的勾股知识限定在 “勾三股四弦五” 的特例中,却对典籍里明确记载的普遍性的公式视而不见。“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这句话清晰勾勒出勾股定理的完整逻辑:勾与股分别平方后相加,开方即得弦长,若省去开方步骤,便是如今我们熟知的 “勾 ²+ 股 ²= 弦 ²”。这绝非网友所讲的“单一特例”的偶然呈现,而是对直角三角形边长关系的普遍总结。更遑论商高 “数之法出于圆方,圆方者,天地之形,阴阳之数” 的论述,将数学与天文测算、天地规律相联结,既揭示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源头,也展现出远超 “单一公式” 的文明深度 。 这样的智慧结晶,却被片面解读为 “只有 345 一种情况”,足见认知偏差对古代文明价值的遮蔽。

深究这种认知偏差的根源,既有近代历史背景下西方文化强势输入的影响,也有教育传播中片面化的推波助澜。近代以来,西方凭借工业文明的优势,在文化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方文明更先进” 的观念逐渐渗透到大众认知中,使得部分人不自觉地以西方标准为标尺,审视中国古代文明时带上了 “先天不足” 的滤镜。而在教育场景中,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讲解有时流于表面:提及勾股定理,或许只匆匆带过 “勾三股四弦五” 的典故,却未深入阐释《周髀算经》中公式的普遍意义;谈及数学史和科技史,往往大谈特谈西方的贡献和影响,却忽略了中国古人在数学和科技领域的独特探索与卓越成就。这种 “重西方、轻本土” 的传播倾向,进一步固化了 “西方即是文明高地” 的认知,让国人对自身古代文明的理解停留在碎片化、浅层次的层面。

更值得警惕的是,勾股定理的认知偏差并非个例,而是延伸到了对中国古代文明整体的认知中。从认为 “四大发明只是经验积累,无科学体系”,到忽视《天工开物》《齐民要术》中蕴含的系统技术思想;从质疑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到对二十四节气背后的天文历法智慧知之甚少 —— 诸多现象都表明,部分国人在看待本土古代文明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与深入的探究,反而轻易接受西方文明的 “优越性” 叙事,将中国古代文明置于次要甚至 “落后” 的位置。这种片面认知,忽视了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正如勾股定理,中国为数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唯有客观看待,才能还原文明的真实面貌。

客观事实从不偏袒任何一种片面认知。《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公式,早已证明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高度;商高对数学源头的阐释,也展现出中国古人独特的认知体系。

纠正认知偏差,不仅需要我们回归典籍、探寻真相,更需要打破 “西方文明高地” 的固有思维。唯有摒弃浅薄认知,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也才能在文明对话中,展现出应有的文化自信与理性视野。

二〇二五年十月四日星期六

从“勾股定理”看认知偏差

从“勾股定理”看认知偏差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什么叫偏差(从勾股定理看认知偏差)》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