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鲁迅课文全解
鲁迅的《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面临深刻变革的关键阶段。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衰败景象,以及底层民众在多重压迫下的精神异化。
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密不可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未改变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农民依然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同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农村的破产,军阀混战更给农民带来深重灾难。鲁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症候,通过故乡这一微观世界,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病态。
作品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揭示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多重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扭曲。闰土从活泼勇敢的少年变成麻木畏缩的"木偶人",杨二嫂从"豆腐西施"沦为刻薄贪小的小市民,这些变化都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异化作用。而"我"与故乡之间的疏离感,则象征着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隔阂。
尤为深刻的是,鲁迅在揭露现实黑暗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通过宏儿与水生的友谊,他寄希望于下一代能够打破这种隔阂。小说结尾关于"路"的著名比喻,既体现了鲁迅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也展现了他对"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积极期待。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态度,使《故乡》超越了单纯的批判,成为一部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作品。
《故乡》的艺术成就同样令人叹服。鲁迅运用对比手法,将记忆中的美好故乡与现实的衰败故乡并置,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照,强化了作品的悲剧力量。而象征手法的运用,如"高墙"、"圆月"、"路"等意象,使小说具有了超越具体叙事的普遍意义。这些艺术特色使《故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有《鲁迅全集》行世。
课文解析故乡
鲁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严寒”与下一段的“深冬”不仅表明季节,还是“我”悲凉心情的写照。】
时候既然(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构成了一幅黯淡无生气的故乡图景 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相互映衬,奠定了全文忧郁的基调】
阿(阿:现在写作“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承上启下,心绪由悲凉变为沉重。】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影像:印象),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记忆中的美好故乡与现实破败景象的对比,“我”本已看到故乡变得破败萧索,却又寻找自我安慰,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交代这次回故乡的目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公同:共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谋食:谋生)的异地去。
第一部分(第1—5段):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环境描写。枯草断茎象征着老屋的衰败,暗示这个家已经失去了生机,不得不变卖。"当风抖着"强化了萧瑟、凄凉的氛围,也隐喻着"我"内心的不安与无奈。】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家族离散,故乡的人情关系已经淡漠,进一步强化了"故乡"的没落感。】。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飞"字生动地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活泼,与成年人的沉重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她刻意不谈搬家的事,说明这件事对她而言是沉重的打击。】。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宏儿对"我"的陌生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亲情的疏离。】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不仅家道中落,连变卖家产都难以收回钱,暗示农村经济的凋敝。 这也为后文闰土的贫困生活埋下伏笔。】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传统礼俗仍在,但家族已经分散,"我"与故乡的联系正在断裂。】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提到闰土,很自然地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充满生命力,勇敢机敏,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这段描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与后文中年闰土的麻木形成巨大反差。】,向一匹猹(猹:作者在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景物描写。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鲜明活泼,二者相映成趣。这是留在作者心中对儿时伙伴的美好回忆,流露出“我”对少年闰土的景仰,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也为后面写闰土的变化作铺垫。】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大祭祀的值年:封建社会的大家族每年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由各房轮流主持,轮到的称为“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五行缺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按旧时迷信的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五行缺土,不吉利,补救的办法是,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旧社会的迷信观念,暗示闰土从出生起就被命运束缚。】,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jiàng 弶:一种捉鸟兽的工具)捉小鸟雀的。【突出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为后文他的变化埋下伏笔(曾经灵巧的少年,如今被生活压垮)】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表现了"我"对闰土到来的热切期待,展现了孩童间毫无隔阂的情感。】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飞跑”表现了“我”即将见到闰土时的喜悦心情。】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外貌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银项圈暗示其父对他的疼爱(也暗含迷信思想)。】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表现了孩童间天然的亲近感,与后文成年后的隔阂形成对比。】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扫”“支”“撒”“拉”“罩”这些动词用得极为准确,充分说明了闰土捕鸟技术的娴熟。】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检:现在写作“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鬼见怕:和下文的“观音手”都是小贝壳的名称。旧时浙江沿海的人把这种小贝壳用线穿在一起,戴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踝上,说是可以“避邪”。这类名称就是根据“避邪”的意思取的)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色彩斑斓的贝壳象征农村生活的丰富。】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写出了农村人朴实爽直的性格。】要管的是獾猪(獾猪:即猪獾,头长嘴尖,样子像猪,喜在夜间活动,损坏庄稼),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素:向来)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如许:这么些)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潮汛:一年中定期上涨的潮水)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希奇:现在写作“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高墙”一词,旨在说明“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少年闰土有丰富的生活知识,这些知识把“我”带出了院子里的高墙,让“我”看到了一个广阔而美好的世界。】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纯真友谊的动人表现。】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贝壳和鸟毛(来自自然)与"我"送的东西(未说明,可能来自城市)——暗示两种生活方式的交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为后文中年闰土的贫困麻木作铺垫。】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
“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语言描写。运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暗示杨二嫂尖刻的性格。】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髀:大腿)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凸额骨,薄嘴唇”突出了杨二嫂尖酸自私的小市民形象。“圆规”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杨二嫂的体形,传神地刻画出一个生活艰辛、瘦骨嶙峋的中年妇女的形象。】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试图建立情感绑架。】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母亲把“我”从窘境中解脱出来,也引出“我”对二十余年前的杨二嫂的回忆。】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当年的杨二嫂端庄美丽,并以此作为招揽生意的资本,与现在的杨二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现在的杨二嫂人老珠黄,生活艰辛。】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极力恭维“我”,是为了捞便宜。一开口便向“我”要东西,体现了她自私、鄙俗、爱占小便宜的性格特点。】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放了道台:被任命为大官的意思。道台,清代官职“道员”的俗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吓:感叹词,表示不满),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杨二嫂说话尖刻,连用四个“愈”字对“我”进行无中生有的攻击。她的动作也十分麻利,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把一个典型的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出惊: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体现内心震动与残存期待。】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外貌描写。“灰黄”“肿”充分体现了闰土饱经沧桑、极度贫困的生活状态。此时闰土的手与少年闰土“红活圆实”灵巧的手形成对比,写出了中年闰土的操劳与生活的困境。】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看到中年闰土的惨况,“我”非常吃惊,再回想起少年闰土的形象和儿时的趣事,“我”思绪万千,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神态描写。闰土见到童年好友非常高兴,因此脸上现出“欢喜”的神情;但二十几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因此脸上现出“凄凉的神情”。】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语言描写。单独成段,道尽了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表现出作为农民的闫土与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之间产生了隔膜。】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封建等级观念在闰土和“我”之间造成的冷漠和隔膜比作厚障壁,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之深。】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廿: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水生的颈子上没有银圈,意味着闰土现在的生活比他父亲当年更艰难,也暗示了农民的生活每况愈下。】“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打拱:一种礼节。两手抱拳,上下略微摆动),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闰土认为以前哥弟称呼是“不懂事”,说明他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很深。】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闰土还送来了干青豆,体现出他的淳朴与善良。】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折了本:亏了本,赔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语言描写,表现了闰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闰土的表情凝固,象征着他被生活压垮,精神已完全麻木。 "石像"的比喻强化了他失去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灵动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闰土的苦难不仅是物质的贫困,更是精神的压抑,他无法表达,只能默默忍受。 这种"沉默"比杨二嫂的尖刻更令人震撼,展现了底层农民的无力感。】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用精练的语言点出致使闰土经济窘迫和精神麻木的真正原因,道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装:装点,装饰)成了深黛(黛:青黑色)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痴痴的想”不仅表现了宏儿的天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还引出了“下一代人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再次描写杨二嫂,体现她的尖酸、刻薄、自私,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高墙"象征"我"与故乡、与闰土之间的隔阂,无法跨越的阶级与精神鸿沟。 "气闷"表现了"我"对现实的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的痛苦。】;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表明“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我”与故乡的生活变得格格不入。一切成为模糊的影像,所以“我”流露出一种悲哀的心情。】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路”,一是指地上的路,二是指人生的道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一气: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zì suī 任意胡为)而生活。【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指“我”的生活;第二个是“艰辛、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的意思,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展现了不同阶层的生存困境。】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深沉的反思中含有“自嘲”的意味,但希望仍在,新路仍在。两个“偶像”分别指神灵和希望。】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与前文照应,表明“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全文的点睛之笔,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即使前路渺茫,但只要有人去探索,就有可能开辟新路。】
第三部分: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执着追求。
一九二一年一月
概括总结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地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盼望。
写作特色
一、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故乡的强烈反差,突显人物命运与社会变迁;
二、采用白描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如"圆规"般瘦削的杨二嫂、"松树皮"般粗糙的手等细节刻画生动传神,"高墙""路"等意象富有深意;
三、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将抒情、议论融入情节,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的哲理性升华,使小说既有现实批判力度又具思想深度。
问题探究
1.小说刻画杨二嫂的形象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不同点:写闰土是先写回忆,再写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杨二嫂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更符合杨二嫂刻薄、泼辣的性格。
2.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来具体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憧憬新生活的人。当“我”看到闰土被折磨得像个木偶人时,心情很沉重。当闰土叫“我”“老爷”时,“我”心情更悲痛。“我”寄希望于未来,却又感到渺茫,但“我”要追求新生活,而且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走出新路来。“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但不是陪衬人物,而是一个起着深化主题作用的关键人物。“我”为生计所迫,辛苦辗转,孤独苦闷,同时不满现实、勇于思索,是一个有追求、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思考 探究 积累
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故乡的环境:我的美丽的故乡→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的人物——闰土:小英雄→辛苦麻木
故乡的人物——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
二、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之间讨论。
“我”所感到的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和闰土之间,也存在于“我”与故乡的其他人物如杨二嫂,或故乡的人物彼此之间(如杨二嫂断定闰土是窃贼),实际上是故乡所象征的旧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鲁迅在众多作品中痛切揭露和反思的对象。“我”和闰土之间,并非没有沟通、理解的愿望,然而,尽管两个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够对话、交流,重温少年时代亲密的关系,但却无法做到,可见,这种隔膜是由于某种超越于个人的因素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是旧中国的现实,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各自困在与自己社会身份相适应的狭小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都无法突破束缚,从而在彼此之间造就了一层层阻遏人们心意相通、哀乐与共的“厚障壁”。
三、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文中写景的地方很多,如由闰土引出少年回忆时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一段环境描写,充满画意,形象的色彩极为鲜明而又纯净生机勃勃,由此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学生可自行分析其他段落。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一段对于闰土的外貌和语言描写,突出地展现了闰土始则欢喜、继而犹豫、终究与“我”隔膜而称“我”“老爷”的过程。这里的描写,充满感情,既展现了闰土的心理活动,也间接写出了“我”的情感波动,令读者深受震动,从而和作者一样痛切地思索:这种隔膜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隔膜?
2.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这段话揭示了“我”对故乡的失望和悲哀之情。本来在“我”心目中,故乡是非常美好的。然后这次回乡的见闻却使之前的印象破灭了。故乡人与人之间、“我”与故乡人之间,充满隔膜,所以才会有“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的感觉。而少年时期活泼可爱的小伙伴闰土更是变成了另外一个“辛苦麻木”的人,浑浑噩噩地活着。“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是行动的象征。“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畏惧地行动。“走的人多了”,更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五、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示例:二十年后,宏儿从省城师范毕业,主动申请到浙东沿海的乡村任教。当他踏进水生所在的村庄时,正值暮春,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渔歌扑面而来。
水生早已不是那个怯生生的孩子。他穿着粗布短褂,正指挥着合作社的渔民们修补渔网,黝黑的臂膀在阳光下泛着古铜色光泽。两人在晒场相遇时,水生愣了片刻,突然大步上前攥住宏儿的手:"先生当真来了!"他掌心粗粝的茧子磨得人生疼,眼里却跳动着宏儿熟悉的光亮。
当晚,他们在点着煤油灯的仓房里促膝长谈。水生说起减租减息后家里终于吃上了饱饭,又压低声音透露正在组织识字班;宏儿则从包袱里取出崭新的《农民识字课本》,封皮下压着泛黄的贝壳——正是当年闰土托父亲捎给鲁迅的礼物。潮声阵阵中,两只年轻的手紧握在一起,窗棂外,一弯新月正悬在深蓝的海天之间。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崭新是什么意思(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鲁迅课文全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