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的而的意思(文言文里的常见虚词而)

人不知而不愠的而的意思(文言文里的常见虚词而)

首黎 2025-09-16 硬件 3 次浏览 0个评论
文言文里的常见虚词:而

文言文里的常见虚词:而

而ér

这字的本义是胡须。甲骨文字形,外侧是两腮的胡须,内侧是嘴部的胡须。

一、主要作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顺接、相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④故其国富而兵强。(《韩非子·定法》)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荀子·劝学》)树木生长茂盛了,人们就要拿着刀斧来砍柴了。斧和斤,都是上古时期就有的,人们用来砍柴的工具。斤较小而横刃,斧较大而直刃。你看看,爷爷这里也用了两个“而”字,这是什么用法?表并列呢?还是表逆接或顺接?

3.转折(逆接)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前“而”表承接,后“而”表转折。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7. 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中心词是“立”,带一状语“提刀”。是提刀站着,而不是空手站着。本来这个“而”是不需要的,“提刀立”就可以了。古文讲究韵律,读起来要朗朗上口,插入这个“而”,就是这个目的。

8. 连接主语和谓语

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嗣之?”如果子产死了,哪个来接班?

二、做实词

除了做名词表示胡须外,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人不知而不愠的而的意思(文言文里的常见虚词而)》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