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下子凉了,像有人把季节的开关来回拨,昨天朋友圈里满屏粉粉的花海,像仙侠剧里的十里桃花,今天风刮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是风儿我成了沙。衣柜里短袖和毛衣挤在一层,早上出门像春秋,晚上回家像深冬。提醒一句“多穿点”听着暖心,落到手上的一件合身外套更实在,鞋子36码,衣服S码,一句码数比一串表情更有用。有团购羽绒服的把我算上,冷天归我,暖天归你,轮着穿也不亏。以前买衣讲究款式,现在看充绒量,看面料,看有没有风挡,年纪一上去就知道,保暖是真理。视频里有人教冷了去墙角站一会,那里就有九十度,这话好笑,寒气不见面子,心里稍微能宽一分。嘴上说关心,手上递件衣服,脚上加双厚袜,这种关心不打折。
天气像开盲盒,街上人的穿搭像多选题。早晨公交站里有人裹着围巾,只露出一双红红的眼睛,有人把手套套在车把上,骑过去一阵风脸都发疼。地铁口风从隧道里往外卷,站台边上一地小碎步,大家缩着脖子等车,指尖冻得打字都不利索。楼下奶茶店把冷饮牌子收起来,热奶茶一排冒蒸汽,门口的烤红薯摊子生意兴旺,纸袋里捧着的温度能把掌心暖热一阵。单位里空调一会吹暖,一会停,女同事披着毛毯敲键盘,男同事从抽屉里摸出暖手蛋,杯子里换成热水,洗手间的水龙头无人敢开冷水。午饭时间外卖备注里全是“要热的”“加汤”,谁都不想在风口里等太久。晚上路过公园,跑步的人少了,溜娃的家长把孩子裹成小粽子,帽子压到眉心,手套肚兜全上。衣柜最上层那件羽绒服又被拿出来,充绒量数字看了又价格也看了又群里飞来飞去的拼单链接,评论里问码数,鞋子36,衣服S,围巾要柔软不扎脖子,帽子要能护耳,手套内里要绒厚不漏风。冬天起床有四个环节:一声好冷,心里打算给自己一次迟到;被窝里再赖一会,就一小会,手机在手里刷两条消息;脑袋里冒出请假的念头,幻想能像熊一样睡到春天;时间到了,还是掐点刷卡,现实把人从被窝里拉起来。这四步天天上演,闹钟从7点跳到7点15,再跳到7点30,每一次都想和棉被和解。回到家里打开衣柜,里三层外三层地往身上加,贴了暖宝宝,脚底垫了毛垫,走动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有人说肉长出来能挡风,花了不少钱养起来的肉感碰上北风就知道不顶用,冷风一到,身子还是发抖,热量要靠衣服来留。关于关心这件事,短信里一句“记得加衣”,听起来像日常问候,真正暖人的是那件送到手里的外套,是那双合脚的棉鞋,是那条不扎的围巾,是一个链接直接拍下。朋友之间更干脆,问码数,拉群拼单,收件到家,打开那一刻心里踏实了。说时尚也能说,色号搭配都可以聊,日子一冷就懂了,搭配不看照片看厚度,把风口挡住才稳。楼下修鞋的小店忙了起来,鞋垫加绒,靴子打蜡,店主手上带着指套,一边干活一边念叨“这风真硬”,旁边的卖袜子摊位上羊毛袜一筐筐,买的人挑颜色不多,摸一摸厚度就付钱。晚饭后刷剧,剧情里一会春光,一会风雪,跳戏的感觉像这几天的天,昨天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今天你是风儿我是沙。夜里起床上个洗手间,脚踩到地砖的冰冷,脑袋里闪过“墙角九十度”的梗,站到角落里笑一声又回去钻被窝。有人发朋友圈,配字“爱我的多穿一点,别让我感冒”,有人底下回复“羽绒服链接发来”,有人打趣“冷就一起拼一件”,就这么热闹起来。家里老人的语气最到位,说穿暖了就不怕,塞给你一件老款棉袄,外观不时髦,挡风是真挡风。年轻时爱美再苦也扛,现在肩颈一僵就不敢逞,时尚的理解慢慢往保暖上靠,毛衣优于薄衬,靴子优于帆布鞋,围巾胜过项链,帽子胜过发夹。出门走到路口,耳朵被风一吹立刻疼,鼻尖发红,连说话都能看到白汽,这一刻对保暖的态度比什么都真诚。有人还拿湿发就出门,电梯里风一吹脑袋嗡嗡作响,第二天鼻子就堵,后面学乖了,吹干再出门。朋友之间的玩笑也像暖风,有人说冬天衣服我穿,其他季节你穿,听起来夸张,背后是想把暖意串一串。爱是动作,不是句子,码数报给你,链接给你,衣服到你手上才算到位。
这一轮降温走得急,风把人推着走,天把季节翻来覆去。昨天桃花一片,今天风沙满脸,这句话今日应景。关心就落到实处,鞋子36码,衣服S码,围巾要柔软,帽子要护耳,羽绒服要够厚,别把“多穿点”停在屏幕上。冬天的起床四步在继续,被窝里挣扎的戏还在演,掐点到卡的习惯也不会改,肉感不挡风这个事实说一遍记一遍,墙角有九十度这个梗还会说给下一个打喷嚏的人听。气温变脸我无力指挥,我能做的就是把衣服穿厚,把链接点开,把码数报清。天冷了,爱我的多给点温度,别让我冻感冒,真要表达,就把那件合身的衣服递过来,这样的关心不中途降温。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天气反差大的幽默说说(天冷了这样发)》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