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的拼音(说文解字绝绍绕绞结)

绕的拼音(说文解字绝绍绕绞结)

宫云韶 2025-10-25 硬件 1 次浏览 0个评论

说文解字:绝、绍、绕、绞、结

1、《说文解字》原文

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

本义与引申

- 本义:就是用刀把丝切断。

- 引申义:从这个核心意思出发,"绝"衍生出了丰富的含义。

- 表示"断绝",比如关系断绝、交通断绝。

- 表示"穷尽",比如资源枯竭、弹尽粮绝。

- 表示"独一无二"或"达到极点",比如绝技、绝美、绝唱。

- 还可以表示"横渡",比如"绝江河",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用法。

字形解析

"绝"是一个会意字,由三个部分组成:

- 糸 (mì):就是丝线的样子,代表这个字的本意和丝有关。

- 刀:就是一把刀,代表切割的动作。

- 卩 (jié):像一个跪坐的人形,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用刀把丝切断的场景。

三个字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用刀断丝的画面,所以它的本义就是"断丝"。

2、《说文解字》原文

绍,繼也。从糸,召聲。一曰紹,緊糾也。 古文绍从邵,读作“市沼切”。

本义与引申

- 本义:核心为“继承、紧密连续”,另一说指“紧密缠绕、纠结”,与丝线的连接特性直接相关。

- 引申义:由“连接”衍生出“引荐、介绍”,如“绍介”即促成双方相识;从“继承”延伸为延续事业或传统,如“绍复先王之大业”;后又用作地名简称,如“绍兴”。

字形解析

“绍”是形声字,左右结构,由“糸”和“召”组成。

- 糸(mì):为形旁,像束丝之形,表义,说明字的本义与丝线、连接相关。

- 召(zhào):为声旁,表音,甲骨文像“挹酒邀人”之形,后演化为此字形。

古文“绍”或从“邵”,字形演变中始终保留“丝线连接”的核心意象。

3、《说文解字》原文

繞,纏也。从糸,堯聲。 读作“而沼切”,繁体为“繞”,收录于《说文解字·糸部》。

本义与引申

- 本义:指用丝、线等条状物缠绕、裹束,与丝线的缠束特性直接相关。

- 引申义:由“缠束”衍生出“围绕、环绕”,如曹操“绕树三匝”;进而引申为“迂回前行”,如“绕道而行”;还可比喻事情或言语纠缠不清,如“绕弯子”“绕嘴”。此外,古有读音rǎo,表弯曲义,亦用作姓氏,如春秋秦大夫绕朝。

字形解析

“绕”是形声字,左右结构,由“糸”和“尧”组成。

- 糸(mì):为形旁,像束丝之形,表义,说明字的本义与丝线、缠束动作相关。

- 尧(yáo):为声旁,表音。篆文“绕”字形已确立“糸+尧”的结构,隶化后楷书规范为“繞”,简体字依类推规则简化为“绕”。

4、《说文解字》原文

絞,縊也。从糸,交聲。 读作"古巧切",收录于《说文解字·糸部》。

本义与引申

- 本义:核心是"用绳子勒颈",也就是自缢。

- 引申义:从这个动作,"绞"衍生出了几个方向的含义:

- 表示"拧、扭",比如绞毛巾、绞肉机,这是模拟了用绳子勒紧时的旋转动作。

- 表示"缠绕、交织",比如绞刑架上的绳索缠绕,或"绞丝旁"本身就带有缠绕的意思。

- 用作刑罚名称,如"绞刑",直接沿用了其本义。

- 现代还引申为"费尽心机",比如"绞尽脑汁",形象地表达了脑力上的极度消耗。

字形解析

"绞"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糸"(mì)是形旁,代表丝线、绳索,表明这个字的本义与绳子有关。右边的"交"(jiāo)是声旁,提示它的读音。

"交"字本身像一个人交叉双腿的样子,也有"交叉、缠绕"的意象,所以它既表音,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表义,让整个字的结构和意义更加紧密。

5、《说文解字》原文

結,締也。从糸,吉聲。 读作“古屑切”,收录于《说文解字·糸部》,繁体作“結”。

本义与引申

- 本义:指用丝线编织、缠绕后打成疙瘩,即“打结、缔结”,核心是丝线的固定与联结。

- 引申义:由“丝线打结”衍生出“联结、聚合”,如“结友”“结队”;进而引申为“凝聚、形成”,如“结霜”“结仇”;还可指“打成的疙瘩”,如“绳结”“蝴蝶结”;后又延伸出“结束、终结”义,如“结案”“结局”。

字形解析

“结”是形声字,左右结构,由“糸”和“吉”组成。

- 糸(mì):为形旁,像束丝之形,表义,明确字的本义与丝线、编织打结的动作相关。

- 吉(jí):为声旁,表音,同时“吉”有“吉利、稳妥”之意,暗含“打结后稳固牢靠”的辅助语义,隶化后楷书简化为“结”,字形仍保留“糸表义、吉表音”的核心结构。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绕的拼音(说文解字绝绍绕绞结)》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