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废待兴:废墟之上,期待涅槃
“百废待兴”(bǎi fèi dài xīng),这个凝聚着沉重历史感与强烈期盼的四字成语,形象地描绘了经历重大变故或长期停滞之后的社会景象——无数被荒废、被破坏的事业等待着重新恢复、振兴和发展。
一、 字面与核心释义
• 废:指废弃、荒废、停顿、破坏的事物。此处的“废”非指垃圾废物,而是指由于战争、灾难、动荡、管理不善等原因而中断、荒废、停止运作的各项事务、事业、设施或制度。
• 百:极言其多,并非确指一百个,是虚指众多、各个方面。
• 待:等待、需要。
• 兴:兴起、振兴、恢复、建设、发展。
因此,“百废待兴”的核心含义就是:许许多多被荒废、停顿、破坏的事业或事务,等待着重新恢复、振兴和发展。它描述的是一个转折点上的状态:旧的秩序或发展进程已被打破或长期停滞,留下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重建的任务;新的建设与发展尚未全面展开或刚刚起步,一切都需要重新着手。
二、 历史渊源与语境
该成语脱胎于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范仲淹在此描绘的是滕子京治理岳州后取得的积极成效,一片凋敝之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百废待兴”则更侧重于描述“具兴”之前的状态,即“百废”尚“待兴”的那个艰难时刻。它常常用于形容:
1. 战后重建:战争造成巨大破坏,社会经济民生各方面都需要恢复和重建。例如:“战争结束了,但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2. 重大灾难后:如大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之后,家园、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秩序的重建任务极其繁重。
3. 重大变革或动荡后:如结束长期的政治动乱、社会转型期初期等阶段,旧体制遗留的问题和新发展的需求交织,各个方面都需要调整和重建。
4. 长期停滞后的起点:一个组织、地区或国家因各种原因陷入长期落后或停滞状态后,决心重新出发时面临的局面。
三、 蕴含的情感与态度
• 沉重与艰难:成语本身带有沉重的底色,承认现状的严峻——到处都是问题,到处都是缺口,任务艰巨,困难重重。
• 责任与紧迫:“待兴”二字点明了重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呼唤着行动。它不是消极地描述废墟,而是指向废墟之上必须进行的建设。
• 希望与期盼:尽管现状艰难,但“兴”是目标,是期盼。这个成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走出困境、重建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它标志着旧篇章的结束和新篇章的开始,是黎明前的曙光,是涅槃重生的起点。
• 宏观性与复杂性:它描述的不是单一的、局部的问题,而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困境和系统性复兴需求,强调任务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四、 现代应用
“百废待兴”在现代语境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描述国家或地区发展历程:常用于回顾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历战乱、动荡或极度落后之后,开始艰苦创业、经济腾飞的那个初始阶段。例如形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或战后某些国家的重建时期。
• 形容组织重建:如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重组后,内部管理、生产、市场等各方面都需要重新梳理和建设。
• 指代新兴领域或重大项目的初始阶段:当开拓一个全新的、基础薄弱的领域,或启动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时,初期面临的基础设施缺失、人才匮乏、制度空白等状态,也可用“百废待兴”来形容其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点。
• 表达改革的迫切性与复杂性:面对积弊深重的领域进行深度改革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仿佛“百废待兴”。
五、 使用要点与辨析
• 宏观视角:通常用于形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大局面,而非个人或局部小事。
• 转折点属性:强调“破”之后的“立”,“废”之后的“兴”,处于转折与重建的关键期。
• 与“百业待举”类似:意思相近,都指许多事业亟待兴办。“百废待兴”更侧重在“废”(荒废破坏的基础上重建),“百业待举”可能更侧重在“新举”(发展新兴事业或振兴)。
• 避免误用:不应用于描述日常琐事或个人困难,也不适用于描述已经稳步发展或繁荣的局面。
总结:
“百废待兴”是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与时代使命感的成语。它精准地刻画了社会、国家或组织在经历重大创伤、破坏或长期停滞之后,所面临的废墟般的现状和艰巨的重建任务,同时更强烈地传递出在困境中孕育着希望、在废墟上期待涅槃重生的决心与期盼。它提醒我们重建的艰难,更呼唤着负重前行的勇气与智慧。每当提及这四个字,一幅交织着挑战与机遇、困苦与希望的宏大历史画卷便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百废待兴什么意思(成语百废待兴全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