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怎么读(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尧舜禹怎么读(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陀绿海 2025-10-08 电脑 11 次浏览 0个评论

两千多年来,尧舜禹禅让一直被传为美谈,然而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却指出关于这一上古史事有诸多漏洞。近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松辉先生撰文揭露中国古代“禅让制”的虚伪,在15000多字的论文《尧舜禹禅让属于虚构——对《尚书》、《孟子》等有关禅让记载的新解读》中,他详细分析了 古代典籍中对尧舜禹禅让美谈的诸多漏洞,认为这一传说的出现,是因为儒家要为后世树立美好的政治榜样,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古代史家“为尊者讳”的笔法所致。

尧舜禹“禅让”一说 古籍中究竟有多少漏洞?

关于尧、舜、禹之间的关系,《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论语》以及《孟子》等书都有记载,但第一次明确认为三者 为禅让关系的是《孟子》:“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从此,禅让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美谈, 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而我们认为,所谓的尧、舜、禹禅让,完全是虚构,根本就不存在。

尧舜斗争很残酷 禅让实为“女婿逼宫”?

咸丘蒙所描述的事实,肯定是他从古书中读到的,不可能出于他自己的编造。当舜做了天子后,尧和瞽瞍都被迫向他行臣子礼,此时的政局十 分不稳定,所以孔子才会发出“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的感叹。如果当时尧舜之间的关系十分和睦,舜的即位得到了尧的鼎力支持,孔子又如何会发出这样 的感叹呢?

晚景凄凉的舜帝:“南巡”实为被禹所迫而流亡

舜在政治斗争失败后,没有来得及通知自己的妻子就仓慌出走,当二妃得知消息后,马上动身南行。这就是舜帝和二妃分头南下的原因。当到 达洞庭一带时,可能因为舜死亡消息带来的绝望,更可能是因为被追兵所迫,二妃不得已投江自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舜南巡是一次有计划的正常行动,那么 二妃就不会既要与舜一起南巡,却又落在后面不能同行;也不可能仅仅因为舜的死亡,就双双自杀。

历史学家顾颉刚:“禅让”是战国学者想象的乌托邦

1923年顾颉刚先后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他指出“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 舜,到战国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并且推论了尧舜禹的关系时如何来的,认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戟,在想象中构成 的乌托邦”。以下摘自《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

后世津津乐道“禅让”美谈 曹丕一句话穿帮

此后,王莽、曹丕、司马炎等等,也都曾装模作样地举行过禅让仪式。《魏氏春秋》记载了曹丕于禅让后说过的一句话: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 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文中所谓的“礼毕”,就是指曹丕与汉献帝之间的禅让仪式结束。此时的曹丕可能是因为有点得意忘形,才迫不及待地对禅让真相进行自我揭露。

【编者按】近日,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松辉先生撰文揭露中国古代“禅让制”的虚伪,在15000多字的论文《尧舜禹禅让属于虚构——对《尚书》、《孟子》等 有关禅让记载的新解读》中,他详细分析了古代典籍中对尧舜禹禅让美谈的诸多漏洞,认为这一传说的出现,是因为儒家要为后世树立美好的政治榜样,而更重要的 原因是古代史家“为尊者讳”的笔法所致。本文节选自张松辉教授的论文第四、五节。

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资料图

禅让传说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还要谈到的一点,就是尧、舜、禹禅让传说形成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儒家宣扬禅让制,是希望为后世留下一些优秀的政治家榜样。陈亮认为,三代的政治并非纯洁无暇,三代的政治之所以显得如此洁净,主要是“经孔子一洗”。同样的道理,尧、舜、禹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纯洁无暇,他们也曾经“孔子一洗”(准确说,是指经“儒家一洗”)。比如在谈到尧、舜禅让关系时,忽略了二人之 间的矛盾和翁婿亲缘,而只谈其让贤的用心。孔子之所以为他们“一洗”,目的就是要塑造出洁净无瑕的、值得后人效法的理想人格。

第二,儒家为尊者讳的记史方式(实际上,为尊者讳的做法很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很可能是造成舜帝南巡之说的原因。比如在周代,天子有时被迫离开京师,而史书上却把天子的被迫出走说成是“巡守”,我们看以下记载:

(《春秋经》记载鲁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

(《左传》记载)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

(《史记•晋世家》记载)(晋侯)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壬申,遂率诸侯朝王于践土。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

(《史记•周本纪》记载)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时。

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影视剧里的周襄王

周襄王明明是被他的臣下晋文公召到河阳的,但史书却偏偏说是襄王主动前去巡狩,完全颠倒了事实。细读这些记载,似乎在孔子之前就有为尊者讳的史家笔法,孔子不过是继承了这一笔法而已。至于孔子为尊者讳的事例,《论语•述而》记载了典型一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鲁昭公娶同姓女,这是不知礼的表现,而孔子却说昭公知礼,这就是为尊者讳。在写作史书《春秋》时,孔子同样贯彻了这一原则: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孔子写史的时候有意识地为尊者讳。联系这一点,我们还要注意《史记•孔子世家》的另一条记载: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这就是说,孔子还整理了《书传》一类的史书,记事从唐尧、虞舜开始,到秦缪 王至。这与现存的《尚书》内容完全一致。因此,《史记》说的《书传》,很可能就是后人说的《尚书》。那么很可能《尚书》等书本来就把舜帝南逃的事实避讳为 “巡守”,或者是孔子把它改写为“巡守”,因为禹也是一位大圣人,舜、禹两人都需要后人为他们避讳。这一习惯性的记史笔法影响了后世对舜死于南方原因的误 会,于是,逃亡的行为也就变成“巡守”行为。

禅让说对后世的影响

禅让说出现以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少数君主出于不同的目的,想实践一下禅让制;还有一些君主则是借禅让之名,行篡政之实。

在先秦,燕王哙与他的大臣子之之间上演了一场带有戏剧色彩的禅让悲剧,《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

子 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 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 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 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 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这段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鹿毛寿在谈到尧的禅位对象时,只提到许由,而没有提到舜。鹿毛寿与孟子是同时代的人,而孟子此时还没有写作《孟子》,可见当时也许还没有尧舜禅让的说法。

二是苏代在禅让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苏代与子之是亲戚关系,除《史记》中 的《燕召公世家》有这方面的记载外,《苏秦列传》也说“燕相子之与苏代婚” 。可见表面上十分风光、动人的禅让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阴暗的东西。这次禅让应该说是成功了,但这一成功仅仅维持了三年。根据《史记•燕召公世家》的记载,是 齐湣王在诸位大臣的鼓动下,暗中支持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进攻子之,结果引起燕国内部大乱。

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燕王哙禅位子之(公元前316年)时战国形势图,燕王哙的禅让之举,不仅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更让燕国差点灭亡。

值得玩味的是,极力支持历史上禅让制的孟子面对现实禅让事实时,却又极力破坏。《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

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

好不容易出现的一位让贤的君主,结果却死于孟子的建议之中。关于孟子伐燕的建议,他本人在《孟子》书中也是承认的,但作了一些修饰。《孟子•公孙丑下》记载:

沈 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 私受之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 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 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后来齐王伐燕也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才会有孟子的这一段告白:燕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但惩罚者不应该是齐,而是“天吏”,所以他不应该对齐国伐燕的失败而负责任。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在自我辩护,所以《战国策•燕策一》如实地记载:“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史记》也记载:“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告诉齐王不可放弃这次时机,事后又说自己这不是在劝告齐王做此事,其中透露出读书人在失败面前的尴尬与扭捏。

西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个真心实意想禅让帝位的皇帝,他就是汉哀帝。只不过他想禅让未必是出于公心,更可能是出于私情。《汉书•佞幸传》记载:

上置酒麒麟殿,(董)贤父子亲属宴饮,王闳兄弟侍中中常侍皆在侧。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闳进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上默然不悦,左右皆恐。于是遣闳出,后不得复侍宴。

哀帝想把帝位禅让给董贤,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或酒后失言,而是早有预谋。他在任命董贤为三公之一的大司马时,册命中就有“允执其中”等语。当董贤的父亲想与大臣萧咸结为亲家时,萧咸就对女婿王闳说:“董公为大司马,册文言‘允执其中’,此乃尧禅舜之文,非三公故事,长老见者,莫不心惧。此岂家人子所能堪邪!” 由此可见,哀帝的禅让意图很早就为大臣们所察觉。

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汉哀帝与董贤

哀帝之所以要把帝位禅让给董贤,可以说是出于私情,而且还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私情。中国有“断袖”一词,讲的是男宠问题,而这一个词就出自哀帝与董贤之间的故事。《汉书•佞幸传》记载:

(贤)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说其仪容。……贤宠爱日甚,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则骖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累巨万,贵震朝廷。当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正是由于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促使哀帝不断提拔董贤,使董贤在二十二岁时就当上了大司马,然而意犹未尽,最后还要把帝位也让给他。董贤得位靠的不是德,而是色,班固也评论说:“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 除了这一原因外,哀帝没有儿子,这大概也是他要禅让的重要原因。这次禅让胎死腹中。哀帝死后,董贤夫妻被逼自杀,其他亲属流放,家产抄没。正如班固所说的那样:“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

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魏文帝曹丕

此后,王莽、曹丕、司马炎等等,也都曾装模作样地举行过禅让仪式。《魏氏春秋》记载了曹丕于禅让后说过的一句话:

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文中所谓的“礼毕”,就是指曹丕与汉献帝之间的禅让仪式结束。此时的曹丕可能是因为有点得意忘形,才迫不及待地对禅让真相进行自我揭露。

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作者张松辉,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研究专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张松辉教授独家授权凤凰国学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

发表日期:2015/11/24 20:52凤凰网辽宁省沈阳市网友:liaoningmzq

孔夫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夫子只是认真整理当时存在的史籍,去伪存真,把最真实最好的东西留给后人。对春秋,只记述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不该做的, 举例说其非,而不具体描写他是如何做的,这都是大慈悲心,怕后人看了做恶的细节描述而学,从而害了后人。我宁愿相信圣人,圣人是那时社会中的高尚人,那时 一般人都比现代好人要好。夫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古人说,不行儒,不能真入佛,不学佛,不能真知儒。不学佛,不知儒所以然,不行儒,则连人格都没有,如何入佛道。儒释道是一体,儒讲如何做人,如何处 理人与人、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道讲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佛讲人与宇宙的关系。

发表日期:2015/11/24 15:14凤凰网河北省石家庄市网友:give888

我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原始社会又不是奴隶封建社会,不是当皇帝呢,生产力及其低下的时代,温饱都是问题你多吃个馒头就得有人饿死,神马油水都没有的,只有甘心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当得了。扯蛋的教授,饿你三天,你教授称号都禅让了不?

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发表日期:2015/11/24 15:07凤凰网江苏省淮安市网友:基督山侯爵

禅让不过是儒家欺世盗名的谎言

发表日期:2015/11/24 14:25凤凰网浙江省绍兴市网友:务本明心

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好人身边好人多,坏人身边坏人多。诚信者的世界是美好的,多疑者的世界是丑恶的。其实是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心而已。皆自作自受使然。

发表日期:2015/11/24 14:19凤凰网贵州省贵阳市网友:彭亮戈

这是什么学者?他不过是想颠覆中国人的传统认知而已,他的叵测用心路人皆知。

本期匯主

张松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中国思想史(以道家道教为主)、中国文学史(先秦——南北朝时期)研究专家,著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庄子考辨》等。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尧舜禹怎么读(关于尧舜禹禅让一说)》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