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

小米
作为一名陪伴小米走过十余年风风雨雨的老米粉,当看到“小米17”这个命名可能跳过“16”直接而来的消息时,心里涌上的不是对新技术的期待,而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和一丝“掉价”的感觉。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对一个品牌精神悄然变质的怅然若失。
我们曾为之骄傲的,是小米那份“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莽撞与锐气。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挑战者,不循规蹈矩,只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产品。从米1到米10,每一个数字的递增,都扎实地记录着一次技术的迭代、一次体验的飞跃。那时的数字是勋章,是成长的年轮,它代表着一种内在的、有序的自信。
然而,从米10开始,我们看到了“至尊纪念版”,看到了产品线的不断裂变,也看到了命名策略开始被市场风向所左右。如今,“跳过16”这一举动,在我看来,并非什么高明的营销策略,而是一次笨拙的、刻意的模仿。它仿佛在急切地宣告:“看,我们和苹果一样,也能玩数字游戏了!”
但这恰恰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我们曾经喜欢的那个小米,似乎正在努力成为“别人”。
苹果有它的品牌势能和行业地位,它的任何举动都会成为话题。但小米的根基,是“和用户交朋友”,是那份源自工程师文化的、对技术本身的热爱与偏执。当它开始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营销彩头”或是对标某个特定对手,而打乱自己延续了多年的命名序列时,这在老用户眼中,无异于一种对自身历史的背叛。它仿佛在说:“我们过去的坚持,并不如眼前的流量重要。”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你认识了十几年的老朋友,他一直特立独行,充满个性。但有一天,你发现他开始刻意模仿另一个更受欢迎的人说话、穿衣,甚至改变了标志性的小动作。你会为他感到尴尬,也会为逝去的那份独特而感到惋惜。
我们怀念的,是那个“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是那个能用1999元的价格让我们尖叫的小米,是那个敢于在发布会上用跑分、用参数硬刚一切的小米。 它的特色,不在于它是否用了某个“吉利”的数字,而在于它骨子里的那份“不一样”。
命名,只是一个符号。但符号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品牌的战略定力与核心价值。跳过“16”,或许在决策者看来是一次无害的、甚至聪明的市场操作。但在我们这些老米粉心里,它划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那个曾经教会我们关注产品本身、蔑视行业潜规则的品牌,如今也开始沉迷于数字的“魔法”了。
我们当然希望小米成功,希望它走向高端,希望它屹立在世界科技之巅。但我们更希望,它能带着自己最初的灵魂走到那里。高端,不是靠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靠无可替代的创新和深入骨髓的自信。
所以,小米,请停下来听一听老用户的声音。我们期待的“小米17”,不是那个刻意跳级、名字听起来很“洋气”的17,而是那个无论叫它什么,都能让我们像十年前一样,为它的技术、它的诚意、它的“不一样”而热血沸腾的下一代产品。
有自己的特色,真的很好。别丢了它。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17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小米17当数字的魔法失效)》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