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设计与工程的桥梁——结构、脱模与量产










一、 理解模具:所有塑件设计的起点
当设计从数字模型迈向实体产品时,便进入了一个充满约束的全新阶段。一个伟大的设计,必须是可制造的设计。本课将深入制造底层逻辑,教你如何让创意稳健地穿越工程与生产的重重关卡,最终完美落地。
绝大多数塑料产品通过注塑成型制造。模具是成型之母,设计必须尊重模具的物理原理。
脱模斜度:是什么:模具型腔侧壁必须设计的倾斜角度,否则产品将无法顶出或表面会被刮伤。怎么做:通常外壁斜度需 1-2°,内壁(如加强筋)需 2-3° 或更大。纹理越深,所需斜度越大(需遵循“纹理深度:斜度”的行业规范,如VDI3400标准)。设计中必须为所有垂直于分型面的面添加斜度。分型线:不可逃避:必须接受PL线的存在,并主动思考如何利用它。隐藏它:将PL线置于产品的视觉边缘或棱线上,使其融入造型。强调它:通过设计一个明显的凹槽或饰带“拥抱”PL线,将其变为一个设计特征,而非一个缺陷。是什么:模具动模与定模闭合时形成的接缝线,会在产品上留下一条可见的线。设计策略:倒扣:是什么:产品中阻止其直接从模具中脱出的结构。解决方案:除非必要,否则避免倒扣。若功能必需(如卡扣连接),则必须采用复杂的滑块或斜顶等模具机构,这会显著增加模具复杂度和成本。二、 结构设计基础:确保强度与可靠性外观设计师需与结构工程师协同,确保产品坚固耐用。
壁厚均匀:黄金法则:塑胶件的壁厚应尽可能均匀一致。为什么:不均匀的壁厚会导致冷却速率不同,产生缩水痕(表面凹陷)、内应力,甚至引起翘曲变形。典型缺陷:在一个厚实外壳的表面,正对着内部加强筋的位置,外观面会出现缩痕。一般范围:ABS/PC等常用塑料壁厚通常在 2.0-3.0mm 之间,视产品大小而定。加强筋:厚度:筋的厚度不得超过其连接的主壁厚的 50-60%(以防背面产生缩痕)。高度:不应超过主壁厚的3倍。脱模斜度:必须提供足够的脱模斜度。圆角:根部必须添加圆角(R角)以分散应力,避免开裂。作用:在尽可能节省材料、保持壁厚均匀的前提下,大幅增加结构强度,防止弯曲。设计准则:圆角的重要性:消除应力集中:尖锐的内角是应力的放大器,是产品在跌落或受载时破裂的起点。改善流动:圆角使塑料熔体在模具内流动更顺畅,填充更好。提升美感与安全:圆润的边角触感更舒适,视觉更高级,且更安全。三、 DFM:可制造性设计DFM是一种系统方法,旨在优化设计以便于高效、经济地制造。
与工程师早期协作:不要在完成所有外观设计后才交给结构工程师。应在概念阶段就邀请他们参与,评估大致可行性,避免后期颠覆性修改。简化设计:不断追问“这个特征是否必需?能否用更简单的方式实现?”更少的零件、更简单的结构意味着更低的模具成本、更少的装配工序和更高的可靠性。材料与工艺的匹配:选择的材料必须适合预想的生产工艺。例如,某些高性能塑料可能需要更高的注塑温度或压力,对模具钢材有特殊要求。结语跨越设计与工程的桥梁,并不意味着创意向现实低头,而是意味着创意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理解模具、结构和DFM,能让你从一个天真的幻想家,蜕变为一个能预见并驾驭现实的设计统帅。你的画笔(草图)和鼠标(3D软件)所挥出的每一条线,都将蕴含着对最终能否完美诞生的深刻理解。这份理解,是专业设计师最硬核的底气。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桥梁设计概念(第十一课设计与工程的桥梁结构脱模与量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