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万家门店、148亿营收、净利增44%——这些餐饮数据其实在逼你做出一条路
看完这份2025年的餐饮数据,我有点心慌。蜜雪冰城5.3万家门店,上半年营收148.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4.1%;瑞幸门店已超2.6万家,营收增长接近50%;与此同时,海底捞在上半年还能实现207亿元营收,而呷哺呷哺却录得净亏损。说实话,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三个变化,决定了未来谁能继续活下去,谁会被市场淘汰。
首先是“规模+效率”仍然是王道。看蜜雪冰城、瑞幸和麦当劳的快速扩张,不难发现,门店数量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以标准化供应链、轻资产加盟和数字化运营做支撑。我的一个朋友小李,去年加盟了一个全国连锁的茶饮品牌,他告诉我,品牌给到的统一原料、线上点单系统和短期营销补贴,把新店的试错成本压得很低。换句话说,你如果没有一套能复制的供应链和数字化玩法,就很难靠规模跑通现金流。
其次是“路子分化”更加明显。高频低价路线像蜜雪冰城,用体量做护城河;中高端路线像星巴克和部分新茶饮,则在口碑和体验上下功夫;还有像海底捞那样,通过多品牌矩阵和服务延伸来分摊风险。我身边另一个案例是同事张姐,她在三线城市开过一家小型火锅店,起初靠独特口味和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但没能形成规模复制,疫情一来现金链断裂,最后不得不转让。这个对比很直接:单店优秀固然重要,但没有复制能力,抗风险能力就薄弱。
再者是“出海与本土化”的博弈。麦当劳、星巴克等国际品牌在中国继续扩张,但瑞幸、蜜雪冰城、古茗这样的中国品牌也在向海外跑马圈地。关键并不是谁先到,而是谁能把产品和运营模式本土化。比如某国际披萨品牌在中国调整口味、改配送半径后生意反而更好;相反,有些盲目复制总部菜单的品牌在本地市场被边缘化。说白了,懂中国消费者的细节,比单纯的资本投入更值钱。
再说消费者视角。现在的消费者既想便宜又想体验,这看似矛盾,但给了两类机会:一类是极致性价比,另一类是差异化体验。我的邻居老王每天早上都买蜜雪冰城的奶茶,因为便宜又稳定;而我有个朋友每周要去一次高端咖啡店,聊天和拍照更像是一种社交货币。餐饮品牌如果同时想满足两类需求,就必须做出选择,否则就可能像某些看起来“中庸但无特色”的品牌一样,被两端消费者都嫌弃。
从创业和投资角度来看,该怎么看清这场赛局?先别被门店数或营收数字冲昏头。正确的做法是把目光放回单店经济:每家店的日均GMV、毛利率、人力成本和租金占比,才是真正决定能不能活下去的生意参数。我认识的一位小型连锁创始人,在融资前把这套数字算得很清楚,最后以三年的时间把单店盈利周期从18个月压到9个月,才获得资本认可。反之,那些只会讲品牌概念却不愿意做细节拆分的项目,证明了商业模式的脆弱性。
最后谈两个可以马上落地的建议。作为创业者或加盟店主,别把盲目扩张当成万能钥匙,先做两个试点,把供应链、数字化和本土化门店模型跑通,确认单店盈利后再快速复制。作为普通消费者,学会用消费记录去判断品牌的长期能力:频繁打折、铺店速度过快但服务崩塌的品牌,短期可能占便宜,但长期更容易出问题。反正我是这么觉得,餐饮行业没有一夜之间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撑起规模。
这些数据并非冷冰冰的表格,而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现实:餐饮的生意越来越像“资本+运营+场景”三者的协奏。接下来两年会有更多品牌被洗牌,也会有新的品牌靠精准定位和快速执行杀出血路。你如果想要在餐饮里搏一把,先决定你是做“跑量型”、还是做“体验型”,然后把时间花在把单店的数学算清楚上,而不是只盯着门店数和炫目的营收数字。
你身边有没有因为加盟、投资或经营某个餐饮品牌而成败两极分化的故事?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吧。
来源:网络综合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饭店加盟店10大品牌(盘点中国知名的20家餐饮连锁品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