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借条人工客服中心电话(360 借条发短信给徐先生189 万临额可申请)

360借条人工客服中心电话(360 借条发短信给徐先生189 万临额可申请)

千黎昕 2025-10-11 系统 1 次浏览 0个评论

360 借条发短信给徐先生:18.9 万临额可申请,能成功吗?答案在这

“提醒多次,你临额约 189129.7 元今日放审,最高享 30 天免息,实审为准拒收请回复 R”,这条来自 “360 借条”、通过运营商服务号发送的短信,让徐先生既惊喜又困惑。惊喜的是,最近公司资金周转正差十几万,这 18.9 万元的贷款若能到手,正好能解 “燃眉之急”;可困惑的是,他从未在 “360 借条” 平台申请过贷款,怎么会收到这样的贷款授信短信呢?

徐先生回忆,刚看到短信时,心里满是期待。公司近期回款延迟,供应商的货款、员工的工资都等着结算,十几万的缺口像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本想着再找朋友周转试试,这条 “送上门” 的授信短信,让他觉得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可冷静下来后,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他心头:“我没在 360 借条上填过任何申请信息,平台怎么会主动给我授信?这额度到底靠不靠谱?”

带着这份疑惑,徐先生多方打听,从业内人士那里了解到,这类包含授信额度、免息信息的短信,大多是 “预审式” 贷款营销广告。所谓的 “临额 18.9 万元”,并非真正能直接申请到的贷款额度,只是平台通过某种方式筛选后,向潜在客户推送的 “预审额度”,目的是吸引用户点击申请。但徐先生更不解了:“就算是预审额度,我没主动接触过这个平台,它怎么会把我列为潜在客户,还精准推送授信短信呢?”

更让徐先生在意的是,这种 “预审式” 广告很容易误导消费者。短信里明确写着 “临额约 189129.7 元”,还强调 “今日放审”“最高享 30 天免息”,任谁看了都会觉得自己大概率能申请到这笔钱。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消费者真要申请,能拿到多少额度?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徐先生点开了短信里的链接。页面直接跳转到 “360 借条” 的贷款申请界面,他按照提示填写了手机号和姓名、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进入资质预审环节。等待评估结果的几分钟里,徐先生还在盘算着拿到额度后如何分配资金,可最终的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360 借条” 显示 “资质不足,暂未开放额度”。

“明明短信里说有 18.9 万的授信额度,怎么我一申请就没额度了?” 徐先生又惊又气,“这不是明摆着吊人胃口吗?要是真有人急着用钱,信了这条短信,到头来却申请不到,耽误了正事谁负责?” 他实在想不通,自己从未主动申请,却收到看似 “量身定制” 的授信短信,尝试申请后又被拒,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平台推送这类短信时,又是否考虑过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可能产生的误解?

“额度没批下来就算了,可我填的手机号、基本身份信息还在 360 借条平台上,这些信息会不会被乱用啊?” 徐先生在 360 借条尝试申请贷款,结果因 “资质不足” 未获额度后,心里的焦虑丝毫没减,反而多了个更棘手的顾虑 —— 留在平台上的个人信息该怎么办?

在填写信息前,徐先生其实没仔细看平台弹出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只想着赶紧完成预审看看能不能拿到额度。可现在冷静下来才发现,自己压根不知道这些信息会被平台留存多久,也不清楚除了用于贷款审核,还会不会被用于其他用途。“万一这些信息被泄露给第三方,收到更多垃圾营销短信还算小事,要是被人拿去搞诈骗,那麻烦可就大了。” 徐先生的担忧并非多余,现实中不少消费者都曾遭遇过 “信息提交后,麻烦找上门” 的情况:有的收到大量陌生平台的贷款推销电话,有的甚至发现自己名下莫名多了无关的注册账号,这些都可能与个人信息在平台的留存和使用不规范有关。

从法律层面来说,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平台收集个人信息后,应当遵循 “最小必要” 原则,且在达到收集目的后,应当及时删除或 anonymize(匿名化)处理。像徐先生这种未成功申请贷款的情况,平台没有继续留存其个人信息的合理理由,理应主动删除相关数据。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消费者并不清楚平台是否真的会这么做,也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去核实和要求删除。

徐先生也曾尝试在 360 借条平台上寻找 “删除个人信息” 的入口,可翻遍了 APP 的设置、帮助中心等板块,要么没找到明确的操作选项,要么就是提示 “需联系客服处理”。可当他试图联系客服时,又遇到了新的供一系列额外信息验证身份,流程繁琐。“本来没申请到贷款就挺闹心的,现在想拿回自己的信息还这么费劲,这平台也太不考虑用户感受了。” 徐先生无奈地说。

“说实话,我也想和客服沟通注销我填写的贷款信息,可电话拨打多次却没人接,别说解决问题了,连个能说话的人都找不到!” 徐先生提起联系 360 借条客服的经历,满是无奈。自从在平台填写个人信息却没申请到贷款后,他就一心想把这些信息注销,可没想到,这第一步就卡在了 “联系不上客服” 上。

徐先生告诉我们,他从 360 借条官网、APP 上找到了好几个客服电话,有标注 “业务咨询” 的,也有写着 “信息安全投诉” 的。刚开始,他按工作日上班时间拨过去,电话里只传来 “您拨打的电话正在忙,请稍后再拨” 的提示音,等了十几分钟再打,还是一样的结果。后来他试着在早上刚上班、中午休息前、下午快下班这些非高峰时段打,可要么是无人接听,要么就是接通后没说两句就被挂断,连 “注销个人信息” 的需求都没完整说完。

“我就想问问,我的身份证号、手机号、工作单位这些信息,现在还在平台系统里吗?能不能删掉?要是不注销,万一以后信息泄露了怎么办?” 徐先生的担忧越来越重。他甚至试着在 360 借条 APP 的 “意见反馈” 板块留言,说明想注销信息的需求,可过了三四天,只收到一条 “已收到您的反馈,将尽快处理” 的自动回复,之后就没了下文了。

其实,像徐先生这样想联系平台客服处理问题却遇阻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很多贷款平台看似提供了客服联系方式,但实际却存在 “电话难接通、反馈无下文” 的情况。对消费者来说,这不仅让注销信息、维护权益的需求落空,更会加剧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焦虑, 毕竟那些提交的敏感信息,就像悬在头顶的 “定时炸弹”,不知道会不会被滥用,也不知道该找谁去消除风险。

我们希望“360借条”在消费者申请贷款之后,遇到资质不足的消费者及时消除其为评估填写的个人信息,另外,我们希望“360借条”不要在发这种所谓“预审式”的贷款营销广告,因为我们觉得这种广告就是欺诈诱导行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360 借条这类 “预审式” 广告,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我们强烈呼吁 360 借条立即停止发送此类广告,若确需进行贷款营销,应在广告中清晰、醒目地说明 “预审额度非最终可贷额度”“实际额度以综合审核为准” 等关键信息,且不得使用夸大、诱导性表述,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做出选择,而非被虚假宣传误导。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360借条人工客服中心电话(360 借条发短信给徐先生189 万临额可申请)》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