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的意思实事的意思是什么(说文解字系列271诗林广记绎读二一苏轼七)

实事的意思实事的意思是什么(说文解字系列271诗林广记绎读二一苏轼七)

帛情韵 2025-10-18 手机 3 次浏览 0个评论

其五一,《司马君实独乐图》诗:

实事的意思实事的意思是什么(说文解字系列271诗林广记绎读二一苏轼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花香袭杖履,竹色侵盏卣。樽酒乐余春,棋局消长夏。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先生卧不出,冠盖倾洛社。虽云与众乐 ,中有独乐者。才全独不形,所贵知我寡。先生独何事,四海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持此欲安归,造物不我舍。名声逐吾辈,此病天所赭。抚掌笑先生,年来学喑哑。

《元城先生语录》云:司马先生在国子监的旁边营建了一个名为“乐园”的房舍,自己觉得自己不能和普通民众同乐。先生在当时自比尹伊、周公、孔子、孟子,并在那里以种竹、浇花为乐,把自己比作唐、晋时代的人来去除自己的弊端。

《诗案》云:司马光在西京修建了一座园子,名为“独乐园”。苏轼写了诗来宣扬这件事。这首诗中称,普天之下都希望司马公来执掌政权,教化百姓,来表明朝堂之上却不见此人。又说儿童走卒,也都知道司马翁的大名,所以朝廷最终也应该启用他。此前司马公曾说“新法不便”,我也曾说“新法不便”。那么,既然说要启用司马先生,也就是要说明新法不便,最终要让司马先生来改变此新法。诗中又说司马先生沉默不语,意思是说希望司马先生能像之前一样向朝廷进言,以攻击新法。

《古今诗话》云:苏东坡写《独乐园》诗,前面的四句诗就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便可以欣赏园中美景了。胡苕溪曾说,东坡每每题咏景物,往往是在长篇的前四句就把全诗的大旨表达出来了,且语言明快有力。如《庐山开先涑玉亭》的第一句说:“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击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谷林堂》首句云:“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行琼淡间》首句云:“四川环一岛,百涧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渡月半方。”《滕州江下夜起对月》首句云:“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径寸珠,堕此白玉盘。”此联和这四首诗,其他的好多诗的写法都与此类似。

【谨按】此诗是咏司马光先生的独乐园。后人评之者,皆谓其起首四句诗即道尽全诗大旨,并举东坡其他诗篇以佐此识,殆有理也。从其内容看,此诗亦为苏轼讥讽朝政之“罪证”也,《诗案》所言即此意。诗中所言,如“年来学喑哑”类,皆有实际出处,故此诗并非纯粹咏物写景之诗,其中有苏轼对新法的认识与态度。

《古今诗话》谈诗之技法,言全四句往往笼统全诗,于此诗而言,则未必也。于诗中写景而言,亦有此意。然诗自“中有独乐者”之后,皆议论句,围绕新法之行于废,来写司马先生。且语言充满谐趣,足见苏子与司马先生之私交真挚,故能不避嫌疑而嬉笑也。

其五二,《送刘颁通判泰州》诗:

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夸舌在牙齿牢,是中惟可饮醇酒。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秋风昨夜入树庭,縳丝未老君先去。君先去,几时回。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

《诗案》云:这首诗说“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夸舌在牙齿牢,是中惟可饮醇酒”。是说自己应当向阮籍学习,口不臧否人物,只能自己饮酒取乐,不谈论时事。意思就是在讥讽新法不便,不让人们议论其优劣好坏。

【谨按】此诗作于1070年,刘颁因反对新法被调任泰州通判,苏轼在开封作此诗相赠,故诗以送别友人刘颁赴任泰州(海陵)通判为主题。诗用古体写成。苏轼与刘颁乃人生挚友,他们的情谊可谓山高海深。诗中既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祝福,又借历史典故暗讽当时新法的施行不容直言讥议的政治环境。

全诗风格豪放洒脱,语句流畅通达,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情 的珍视。其中“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海边无事日日醉”等句,既劝导友人远离朝政纷争,亦隐喻了苏轼自身对时局的隐忧。该诗也因此被指含有讥讽新法闭塞言路之意,而成为“乌台诗案”的“罪证”之一。

其五三,《送曾巩通判越州》诗:

醉翁门下士,杂沓还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昔从南方来,与翁两联翩。翁今日憔悴,子去亦宜然。贾谊穷过楚,乐生老思燕。那因江脍美,遽厌天庖膻。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安得万顷池,养此横海鱣。

《诗案》云:曾巩通判越州,临行之时,馆阁同舍按照惯例要送行。大家分韵得“然”字韵,这首诗说“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是讥讽近来朝廷所任用的人大多为刻薄之人,且各种议论嘈杂喧乱就像蝉鸣一样。又说“安得万倾池,养此横海鱣”这类的句子,是用来比喻曾巩的贤才。后汉黄宪的心胸就像宽广的万倾波涛,诗中说哪里有像黄宪那样的肚量心胸,来培养如此的宏才大儒?熙宁五年,我曾写信给曾巩,其中谈到当时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盐法严峻,民不聊生。认为新法的施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加之盐法严峻,老百姓不堪其苦。

【谨按】此诗亦题《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是苏轼为送别友人曾巩(字子固)赴任越州通判而作的赠别诗。诗中苏轼以“醉翁门下士”赞誉曾巩师承欧阳修,并称其“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表达了对曾巩道德文章的钦佩。

全诗通过引用贾谊、乐毅等历史人物典故,抒发对曾巩际遇的感慨,末句“安得万顷池,养此横海鱣”则隐含对人才困境的同情。该诗展现了苏轼与曾巩的深厚情谊,以及苏轼对时局的隐忧。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诗句,似乎也有出动朝廷不爱惜人才的疮疤,所以才成了苏轼遭遇文字狱的原因之一。

其五四,《留题风水洞》诗: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金鲫池边不见君,迫君直过定山村。路人皆言君未远,骑马少年清且婉。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溪桥晓滞浮梅萼,知君系马岩花落。出城三日尚逶迤,妻孥怪骂归何时。世上小儿夸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

《诗案》云:熙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游杭州风水洞。节推李佖听说苏轼要来,提前三天到达,留在那里等待。苏轼来到后,在石壁上写了诗,最后一句说:“世上小儿夸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意思是暗讽世上小人太多,且这些人都在钻营趋利。

先生《诗话》云:旧读苏子美《六和塔》诗云:“松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当时并不理解这句诗,等到去了钱塘,才知道寺的后面水池中真的有这种,呈金黄色。昨天有一次在池边游玩,往池中投放了一些饼饵,鱼才稍微出游,但并未食饵,不一会就有游回了水中。由此可知这种鱼很久以来就是这样自视珍贵清高的。

【谨按】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期间,与友人陈襄(字述古)同游风水洞所作。风水洞位于杭州西南郊,是当时著名的道教圣地。洞中有清泉涌出,被道家视为“风水宝地”。

作此诗时,苏轼暂离朝廷党政的政治漩涡,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平稳。此诗在结构上,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展开。一条线是他的游踪线,即:春山鸣禽——江畔寻友——金鲫池边——定山村中——风水洞中——踏上归途。另一条是其感情线索,即:诗兴勃发——急切寻友——得闻信息——终见胜景——归家遭嗔。

此诗颇具道禅意境。风水洞本身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诗中“夜不行”语句,暗示修真之意。同时,诗中也充满生活情趣。诗人将寻仙问道与家庭琐事并置,体现其“人间清欢”的审美取向。后世对此,亦多有评议。纪昀《纪评苏诗》云:“(此诗)清丽芊绵,渐入老境,非复少年驰骋之作。”汪师韩《苏诗选评》谓“(此诗之)游山之趣,朋侪之乐,并于荒村野径中写出”。这些评论,皆确论也。

其实,这次游风水洞,除了写作本诗,苏轼还写过一首词,兹录于此,以助本诗的理解。

《临江仙·风水洞作》: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层颠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其五五,《和刘道源寄张师氏》诗: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腐鼠何劳哬,高鸿本自冥。癫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诗案》云:此诗是讥讽近来朝廷进用之人,往往是一些以仁义为捷径,以诗书为逆旅,只是被官位俸禄所诱惑,借助一些捷径来进取,就像庄子所说的“儒生以诗礼为幌子来掘墓,将卑劣的行为伪装成合乎礼教的正当举动”,所以说“麦青青”。又说小人们追求禄位,就像是鸱鸢用腐鼠在鸿鹄面前炫耀一般,他们耽于逐利,就像一个人酗酒一样,酒喝完了也就慢慢清醒了。

《元城先生语录》云:元丰二年,东坡被捕入狱,普天之下的读书人都感到痛惜不已。但没有几个敢于站出来替苏轼仗义执言的。当时张安道在南京,愤然上书,想和南京的地方公文一起递交朝廷,但南京的地方官府却不敢接受,酒派张安道的儿子张恕去了登闻鼓院投递此状。但张恕本性懦弱,徘徊不敢投送。后来东坡出狱,见到了那件文件的副本,于是很长时间吐舌变色了好久。别人问他原因,东坡不回答。后来子由也见到了这个状子,说:“我哥惊异得吐舌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我哥出狱之事也正是得力于张恕。”有人就问他这样说的缘故。子由说:“你没发现郑崇的请求都宽恕了吗?他有奏议说:‘对上没有许史的同类,对下没有金张的的委托。’这话正是要激怒宣帝的说法。况且宽饶正是因为许史这类人犯了这样的罪责,今天如果再次答应他的请求,这就会使得皇帝更加愤怒。况且东坡有什么罪责,只不过是他名气过大罢了。今天安道的奏疏却说‘苏轼的文才的确是天下的奇才。’能不激怒皇帝吗?

所以,张安道也只是急于想把苏轼救出来,所以才这样说话。我说:“然而在这个时候来拯救东坡,那应该怎么说呢?”先生说:“你就说在本朝没有过屠杀士大夫的事情,今天就是开端,杀士大夫的事情就从我开始,那么,后代的皇帝杀士大夫,就一定会那我的这个做法来作先例。神宗皇帝喜好美名而害怕朝野的讥议,或许这样说就可以让他停止杀士的行为。”

【谨按】此诗乃苏轼于1072年(熙宁五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张师氏即张师民,故诗亦作《和刘道源寄张师民》。该诗通过“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等诗句,展现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以“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等典故表达诗人超脱世俗的态度,结尾“癫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慨叹,表达了诗人特有的豁达情怀。

其五六,《御史狱中遗子由》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情。

本序云:我因为一些原因被捕入御史台狱中,狱中的小吏常常欺辱我,我自己估计是不可忍受,但又觉得死在狱中连子由的面也见不上,所以就写了这首诗,让狱卒带给子由。

【谨按】此诗亦题《狱中寄子由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有小题,曰:“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说明了写作此诗的缘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由于苏轼在任职地方官期间,对当时大力推行的新法屡屡表示不满,且形诸歌咏,发为诗篇,引起了当权者的嫉恨,遂指使御史台弹劾他“作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僚臣”。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任所被捕解京,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中。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这两首诗即作于此间。

本诗写诗人与其弟子由(辙)之间的深厚情谊。前四句,重在托付家人,希望得到苏辙的照料。后四句则言兄弟之情。诗人对于生死之事本来也不太执着,无论是何处的青山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葬身之地。但是,当自己故去之后,恐怕每逢夜雨秋灯之时,孤单的弟弟将会思念死去的兄长。苏轼现在处于生死未卜之际,想到这些,不禁黯然伤神。他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诗,我们把二首中的另一首也附于后。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锒铛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与前一首相比,这首诗似乎写得更悲凉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实事的意思实事的意思是什么(说文解字系列271诗林广记绎读二一苏轼七)》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