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到底有什么好写的?
”——刷到这条热搜的时候,哈尔滨正零下二十度,冰雪大世界门口排队的年轻人一边跺脚,一边把手机对准夜空,屏幕里突然炸开一树AR梨花,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跟着雪花一起砸在脸上,像有人隔空喊:古人没骗你,雪就是会开花。
先别急着被浪漫冲昏头,真正让人头皮发麻的是后面那条冷知识:中科院把《全唐诗》里所有“雪”字筛了一遍,发现长安城在唐朝平均十年能下三十七场雪,比现在多出整整三分之一。
换句话说,柳宗元写“千山鸟飞绝”的时候,不是文艺夸张,是真冷得连鸟都懒得飞,数据不会撒谎,诗人只是顺手做了气象记录。
更离谱的是,这批“数据”被故宫拿去做了场实验。
今年一月上线的小程序,打开摄像头,手机里的太和殿广场开始飘雪,手指一点,纳兰容若那句“不是人间富贵花”就贴在冰棱上,风一吹,字跟着雪一起碎,像有人拿玻璃在耳边轻轻划了一道。
原来“高冷”也能被拆解成像素,再傲娇的句子,也抵不过一串代码的软磨硬泡。
别以为只有程序员会玩。
上个月中国诗歌学会的“新时代咏雪”大赛,头奖被一首《数字雪》拿走——“代码飘落的夜晚/服务器开出冰凌花”。
评论区瞬间吵翻:这也叫诗?
可转头想想,当年陆游写“千顷种玉”的时候,没见过服务器,却一样把雪写成能种能收的庄稼;吴均说“凝阶似花积”,要是给他一台热成像仪,估计也得惊呼“花”原来有温度。
工具换了,人还是那批看见白就兴奋的生物。
最魔幻的是线下。
冰雪大世界今年单日十八万人,人挤人,居然肯为几句诗排队——景区把纳兰、陆游、吴均的冰雕句子做成“诗词雪廊”,零下三十度,手机电量咔咔掉,没人走。
原因简单:拍张照发朋友圈,配文“不是人间富贵花”,点赞比羽绒服还暖。
古人做梦也想不到,自己随口一叹,成了二十一世纪最省钱的流量密码。
所以雪有什么好写?
写它其实就是写自己。
韦庄写“皓鹤褵褷”的时候,大概也孤独得够呛;今天那个在雪廊里打卡的小姑娘,把同款孤独冻进九宫格,配文“谁懂啊家人们”,隔着千年,情绪对上了。
技术再新,也只是在帮旧情绪找新出口——AR再炫,碎掉的还是那句“不是人间富贵花”;代码再冷,也挡不住有人隔着屏幕伸手接“花”。
看完别忘了件小事:下次下雪,别只顾拍照。
伸手接一片,看它三秒就化,那瞬间其实是时间在给你递纸条——“我在,你也在”。
至于要不要把纸条发朋友圈,随你,反正雪不会点赞,但它会记得。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赞美雪的诗句集锦(这10首咏雪诗词)》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