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想找大学毕业照,点开好久没碰的QQ,加载页面转了三圈才进去。联系人列表滑到底,除了几个工作群在跳“文件已过期”的提醒,剩下的两百多个人,最近一条动态还停在2021年。反观微信,刚退出QQ界面,我妈的语音就弹了进来:“晚上回家吃饭,我买了你爱吃的排骨”——这大概就是QQ打不过微信的最直观答案:一个成了“回忆匣子”,一个成了“生活刚需”。
我算是陪着QQ长大的,高中时偷偷用爸妈的手机登QQ,和同学聊到半夜,怕被发现还得把聊天记录删干净;大学时天天泡在QQ空间,发矫情的日志、转搞笑的段子,还会为了“QQ等级”挂着电脑升级太阳;甚至刚工作那阵,部门群还建在QQ上,传文件、发通知都靠它。但大概从2018年开始,一切慢慢变了——先是我妈说“QQ太复杂,我不会发语音”,改用微信加我;后来同事们约饭、对接工作,都默认发微信定位;就连以前天天在QQ上聊游戏的朋友,现在也只在微信上偶尔发句“最近忙吗”。
不是我不想用QQ,是它越来越跟不上日常节奏。去年我帮我爸弄手机,他指着QQ界面上的“QQ钱包”“厘米秀”“游戏中心”问:“这些都是啥?我就想跟你视频,怎么找半天找不到?”反观微信,他现在自己能发朋友圈、用微信支付买菜,甚至会用“滴滴出行”小程序叫车——微信的简洁,刚好戳中了像我爸妈这样“不想学复杂操作”的普通人。腾讯2023年Q4财报里的数据更直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3.1亿,而QQ月活跃账户数只有5.9亿,差了整整7亿多;更关键的是,微信30岁以上用户占比超过60%,而QQ近70%的用户是18-25岁的学生,这意味着大多数需要“高频社交”的成年人,早就扎进了微信。
QQ输的不只是“简洁”,更是“生态”。我现在出门几乎不带现金,买早餐用微信支付,交水电费在微信“生活缴费”里点两下就行,就连去医院挂号,都能直接在微信小程序上约号——这些功能QQ不是没有,但很少有人会特意打开QQ做这些事。去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显示,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占比是44.8%,而QQ钱包连5%都不到。就像我同事说的:“我没必要在手机里装两个社交软件,一个微信能搞定聊天、付钱、办事,为啥还要多开QQ?”
当然,QQ也不是没努力过,这些年加了直播、短视频、在线文档各种功能,但越加越像个“大杂烩”。上次我想在QQ上找个旧文件,结果被弹出的“游戏礼包”“直播提醒”打断了三次,最后还是在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里找到了——微信就像个“贴心管家”,把你需要的都放在显眼处;而QQ更像个“热闹集市”,啥都有,但你很难快速找到自己要的。
现在我只有两种情况会打开QQ:要么找老照片,要么工作群里有人发了只能用QQ打开的旧文件。每次退出前,我都会看一眼那个灰了好几年的“特别关心”,那是我高中最好的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在微信上分享日常,却再也没在QQ上聊过天。不是QQ不好,是它没能留住我们从“学生”变成“成年人”的脚步——而微信,刚好接住了我们每一个“要过日子”的需求。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厘米秀怎么开启?(微信为什么能打赢QQ不仅仅是支付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