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子解释是什么(套中人套子不是个体的特别)

套子解释是什么(套中人套子不是个体的特别)

翟幻香 2025-10-12 硬件 12 次浏览 0个评论
《套中人》:套子不是个体的特别,而是一种病态、普遍的社会心理

契科夫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套中人》是契科夫于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一经发表便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并收录在200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别里科夫的中学教师,经历了生存的困惑、孤独、无奈、痛苦,最终离奇死亡的故事。

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发现别里科夫从不是唯一的“套中人”,而整个社会都仿佛笼罩在一个巨大的“套子”中。

现实压迫下的生存之道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套子”的解释是:做成一定形状的、罩在物体外面的东西。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在人们眼里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套中人”。

无论何时,即使天气很好,别里科夫出门也要穿着套鞋,带着雨伞,还要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装在一个套子里,他的怀表也放在一个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藏在衣领里。

别里科夫所能触及的所有东西,他都想用一个套子套起来。他极力想把自己用一层外壳包裹起来,把自己隔离起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影响。

《套中人》:套子不是个体的特别,而是一种病态、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人们眼里,他行为诡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人。但令人更加难以想象的是,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的身体隐藏在套子里,“就连自己的思想,他也极力想要藏在套子里”。

现实社会总是令他惊恐不安,他喜欢一切明令禁止的东西,而一切允许做的事都会令他惴惴不安。

当城里允许组建一个戏剧小组,或许允许办一间阅览室时,人们都欢欣雀跃。

只有别里科夫摇摇头,低声道:“这件事,当然啦,这样倒也不错,这一切都挺好,不过可千万别出什么事儿。”

别里科夫一直活着这样的惊恐和怀疑之下,任何人、任何事只要违反规定,偏离常轨,他就会忧心忡忡。

但别里科夫的这种恐惧和怀疑,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时代使然。当时的俄国处于黑暗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沙皇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俄国当时的统治者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稳固统治,以暴力血腥恶方式压制人们的反抗,使得社会上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别里科夫为了保全自己,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用套子把自己与现实隔离。别里科夫是可悲的,他被恐惧支配着,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奴役,他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所有的行为都在当局的控制下。

但同时,他也像统治者的鹰犬,影响着城里所有人的行为,别里科夫的存在就像一个“无形的套子”,套住了全城人的欲望和反抗。

《套中人》:套子不是个体的特别,而是一种病态、普遍的社会心理

人们都厌烦、害怕他,但所有人的行为又被别里科夫压制着,女士们不敢组织家庭演出,神职人员不敢当着他的面吃荤腥。在别里科夫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城里的人开始害怕一切,害怕大声说话、不敢表达、不敢读书交友……

我们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不会变成一个个别里科夫,用套子遮盖自己的一切。

别里科夫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别里科夫在人们眼里是“怪人”,但在他心里,他是对正常的生活有渴望的,他挣扎着想要融入这个社会。

他喜欢到各家串门,但却不说话,只是一言不发的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离开。这件事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他孤僻的性格让他与同事无话可说,但他为了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只能一次次以这样尴尬的方式拜访。

不仅是与同事之间的联系,关于自己的婚姻也是如此,别里科夫并不爱自己的结婚对象瓦莲卡,但人们都说他这样的年纪应该结婚了,说他人生中仅剩的一件大事便是结婚了,而瓦莲卡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婚对象。

在人们的撮合下,别里科夫接受了瓦莲卡,他在自己的桌子上摆放瓦莲卡的照片,开始像其他情侣那样谈论瓦莲卡,谈论家庭生活。但实际上,他是排斥这场婚姻的,他因此变得更加消瘦,脸色更加苍白,仿佛更深地钻进他的套子里。

而一次意外的变故更是加深了别里科夫的恐惧。一个周末,全校师生一起去城郊郊游,但别里科夫却看见瓦莲卡和科瓦连一起骑自行车的场景。

《套中人》:套子不是个体的特别,而是一种病态、普遍的社会心理

面对这一幕,别里科夫是震惊、恐惧的,他的脸色由铁青转为惨白,呆若木鸡的站在那里,在他眼里,一个中学教师和女人骑自行车是可怕的,因为报纸通告上从未允许这样做,他不能想象如果这件事传到当局的耳朵里会引发多么可怕的后果。

最终在未婚妻瓦莲卡的笑声中,一切都结束了,无论是别里科夫的婚事,还是他在人间的生存。一个月后,别里科夫死了,他终究没有摆脱掉身上的“套子”,无法摆脱心中的禁锢,没有真正融入这个社会。

爱情和恋人终究无法唤醒别里科夫,“套子”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他惶恐不安,小心翼翼,严格遵照法令,他的所有行为都严格遵照当局的指令,就像一个体制里运行的机器,从未有一天真正活成自己。

“套子”—病态的、普遍的群体心理

生活是恼人的牢笼。一个有思想的人到成年时期,对生活有了成熟的感觉,他就不能不感到他关在一个无从脱逃的牢笼里面。 ——契科夫

别里科夫离开了,在送葬的路上,人们表面愁眉不展,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喜悦的,他们怀着美好的心情从墓地回来,认为生活会从此充满自由。可是人们美好的愿望破灭了,生活并没有因为别里科夫的离开而发生任何改变,人们依然那么艰辛、令人厌烦、没有头绪的生活着。

即使没有别里科夫,人们的生活依然是惶惶没有意义的。当有人提出要撮合别里科夫和瓦莲卡的婚礼时,所有人都兴奋地赞同,这场婚事只是因为周围的人没有生活目标、为填补空虚无聊做的又一件蠢事。而人们常常会为了打发无聊的生活而做一些没用的荒唐事儿,在很多时候,人们根本不干正事儿。

《套中人》:套子不是个体的特别,而是一种病态、普遍的社会心理

真正禁锢人们的从不是别里科夫,而是人们缺乏目标,缺乏改变的意愿。他们麻木地接受沙皇专制恐怖的统治,在这样的统治下荒诞、麻木地活着。任由一切不合理的事件一再发生。

别里科夫被埋葬了,但他从不是唯一的“套中人”。在伊万内奇和布尔金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这世上还有不少性情孤僻的人,他们就像寄居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想要躲进自己的硬壳中。

村长的老婆玛芙拉,那是个身体健壮,脑子也不笨的女人,却几十年如一日的窝在家里,每到晚上才出去走走;那些住在城里,待在闷热、狭小的空间里,写那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纸牌的人;那些游手好闲、胡搅蛮缠,整日周旋在那些愚蠢、无聊的女人之间的人;他们都像一个个“套中人”。

他们都和别里科夫是一样的,被某种东西禁锢着,麻木不仁地活着。而在当时的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个隐藏在黑暗角落中的“套中人”。

契科夫的普世情怀

高尔基曾评价契科夫:“这是一个独特的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和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之一”

《套中人》:套子不是个体的特别,而是一种病态、普遍的社会心理

契科夫

在这部小说中,契科夫记述别里科夫悲惨的一生和最终离奇的死亡,是为了揭露和批判沙皇统治下人们病态的心理状态。

在当时的俄国,统治者限制人们的行为,控制人们的思想,让一种无聊庸俗的风气在社会上蔓延。人们精神枯竭、生存艰难,麻木地生活在统治者编织的巨大套子里,毫无自由可言。

沙皇的统治最终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但“自由”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

“套中人”从不是俄国统治下特有的社会问题,而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契科夫用文学的形式书写现实,引发人们对“自由”的探索和追求。千百年来,无数的先觉者都在的思考:如何摆脱生存困境,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套子解释是什么(套中人套子不是个体的特别)》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