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疟疾怎么读(马不实在的常用字)

词语疟疾怎么读(马不实在的常用字)

壤驷雪儿 2025-10-14 教程 5 次浏览 0个评论

1. 醛:读音为quán,意思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由醛基和烃基(或氢原子)连接而成,如“甲醛”“乙醛”。

2. 醐:读音为hú,常见于“醍醐”一词,古时指从牛奶中提取的精华,佛教用以比喻智慧。

3. 醍:读音为tí,详见“醍醐”;也读tǐ,指浅红色的清酒。

4. 醒:读音为xǐng,意思是酒醉、麻醉或昏迷后神志恢复正常状态,也可表示结束睡眠状态或尚未入睡,还能表示认识由糊涂到明白、觉悟,以及明显、清晰等,如“苏醒”“觉醒”“醒目”。

5. 醚:读音为mí,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乙醚”是医学上常用的麻醉剂 。

6. 醑:读音为xǔ,意思是美酒,也指醑剂,即挥发油或其他挥发性物质的酒精溶液,如“醑剂”“欢醑”。

7. 觱:读音为bì,常见于“觱篥”,古代一种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有9个孔,汉代从西域传入,如“觱篥”“觱发”。

8. 磺:读音为huáng,通常指硫磺,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符号S,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黄色,质脆,有臭味,可用于制造火药、农药等。

9. 磲:读音为qú,常见于“砗磲”,是一种软体动物,介壳略呈三角形,大的长达1米左右,生活在热带海底,如“砗磲”“磲碗”。

10. 赝:读音为yàn,意思是伪造的,如“赝品”“赝造”。

马不实在的常用字,读音及常用解释(十三)

1. 飙:读音为biāo,意思是暴风,如“狂飙”。

2. 殪:读音为yì,意思是死,如“殪仆”。

3. 霓:读音为ní,本义为副虹,即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颜色比虹暗淡,如“霓虹”。

4. 霍:读音为huò,常表示突然或迅速,如“霍然”“霍地”。

5. 錾:读音为zàn,意思是在金属或砖石上凿刻,也可指錾子,雕凿金属或砖石的工具,如“錾刀”“錾刻”。

6. 辙:读音为zhé,指车轮碾轧出的痕迹,也可表示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或戏曲、曲艺等唱词所押的韵,如“车辙”“覆辙”“合辙”。

7. 辚:读音为lín,作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如“车辚辚,马萧萧” 。

8. 臻:读音为zhēn,意思是到、达到(美好的境地),如“日臻完善”“臻于至善”。

9. 遽:读音为jù,意思是急忙、匆忙,也可表示惊慌,如“遽然”“惶遽”。

10. 氅:读音为chǎng,指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也指一般的外套大衣,如“鹤氅”。

1. 瞥:读音为piē,意思是快速地看一眼,如“瞥见”“一瞥”。

2. 瞟:读音为piǎo,意思是斜着眼睛看,如“瞟一眼”。

3. 瞠:读音为chēng,意思是瞪着眼睛看,如“瞠目结舌”“瞠乎其后”。

4. 瞰:读音为kàn,意思是俯视、从高处往下看,也有窥视的意思,如“鸟瞰”“俯瞰”。

5. 嚄:读音为huō、huò或ǒ,读huō时,表示惊讶;读huò时,见于“嚄唶”,意思是大呼小叫、高声说笑;读ǒ时,也表示惊讶。

6. 嚆:读音为hāo,见于“嚆矢”,意思是带响声的箭,比喻事物的开端或先声。

7. 噤:读音为jìn,意思是闭嘴不出声,也指因寒冷而引起的哆嗦,如“噤声”“寒噤”。

8. 暾:读音为tūn,意思是初升的太阳,如“晨暾”“朝暾”。

9. 曈:读音为tóng,见于“曈昽”,形容太阳初升时由暗渐明的样子;也见于“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或明亮的样子。

10. 蹀:读音为dié,意思是踏、踩,也见于“蹀躞”,表示小步行走、往来徘徊,如“蹀躞街头”。

1. 蹅:读音为chǎ,意思是踩;蹈,引申表示参与或加入,如“蹅在泥水里”。

2. 踶:读音为dì,意思是用蹄踢,后引申指用脚踢。

3. 踹:读音为chuài,意思是脚底用力猛踢,也指失足踩下,如“踹门”“一脚踹在烂泥里”。

4. 踵:读音为zhǒng,常用义为脚后跟,也可表示亲自到,或跟随、继承,如“踵门”“接踵而至”。

5. 踽:读音为jǔ,常见于“踽踽”,形容一个人行走孤独的样子。

6. 踱:读音为duó,意思是慢慢地行走,如“踱步”。

7. 蹁:读音为pián,常见于“蹁跹”,形容旋转起舞的样子。

8. 螨:读音为mǎn,是节肢动物的一类,身体小,有的寄生在人和动物体上,能传染疾病,有的危害农作物等,也叫螨虫。

9. 蟆:读音为má,常见于“蛤蟆”,是青蛙和蟾蜍的统称。

10. 螈:读音为yuán,常见于“蝾螈”,是一种两栖动物,外形像蜥蜴。

1. 螅:读音为xī,意思是水螅,是一种腔肠动物,体呈管状,褐色,附着在池沼中的水草、石块上,可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如“水螅”。

2. 螭:读音为chī,古代传说中指没有角的龙,古代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做装饰,也同“魑”,如“螭吻”“螭龙”。

3. 螗:读音为táng,是一种形体较小的蝉,背青绿色,头有花冠,喜鸣,声清亮,如“蜩螗沸羹”(形容局势纷乱)。

4. 螠:读音为yì,是无脊椎动物的一纲,雌雄异体,身体呈圆筒状,不分节,生活在海底泥沙中,可作鱼饵,有的可食用。

5. 螟:读音为míng,螟虫,螟蛾的幼虫,种类很多,多数生活在农作物的茎秆中,危害农作物,如“螟蛉”。

6. 噱:读音为xué和jué,读xué时,意思是引人发笑的话和举动,或是花招,如“噱头”;读jué时,意为大笑,如“噱谈”。

7. 噫:读音为yī,是文言叹词,表示感慨、悲痛、叹息,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8. 噻:读音为sāi,是音译用字,如“噻吩”“噻唑”。

9. 噼:读音为pī,常用于“噼里啪啦”“噼啪”等词,模拟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等的声音。

10. 幪:读音为méng和měng,读méng时,详见“帡幪”,古代称帐幕等覆盖用的东西,在旁的叫帡,在上的叫幪,也有庇护、庇荫之意;读měng时,见“幪幪”,意为茂盛貌。

1. 罹:读音为lí,意思是遭遇、遭受,如“罹难”。

2. 圜:读音为huán和yuán。读huán时,意思是围绕,如“圜视”;读yuán时,古同“圆”,可表示平面上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也可表示圆形的、形状像球的、圆满、周全等意思,如“圜丘”。

3. 镖:读音为biāo,指古时的一种暗器,即飞镖,是用金属打制的。

4. 镗:读音为tāng和táng。读tāng时,可模拟敲击钟鼓或波涛拍岸的声音,也同“嘡”,模拟打钟、敲锣等的声音,如“镗锣”;读táng时,意思是用刀具伸入工件已有的孔眼中旋转进行切削,如“镗床”。

5. 镘:读音为màn,指抹子,是抹墙壁的工具,也可指旧时铜钱上没有铸字的一面,如“巴镘”。

6. 镚:读音为bèng,指小的硬币,俗称“钢镚儿”。

7. 镛:读音为yōng,是古乐器,奏乐时用来表示节拍的大钟,如“贲镛”。

8. 镝:读音为dí,指箭头,也指箭,如“锋镝”。

9. 镞:读音为zú,指箭头,如“镞砺括羽”,比喻人刻苦磨练,力求精进。

10. 镠:读音为liú,意思是含金量高的金子。

1. 氇:读音为lǔ,常见于“氆氇”一词,氆氇是藏族地区出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

2. 氆:读音为pǔ,“氆氇”的组成部分,指藏族地区出产的一种羊毛织品。

3. 憩:读音为qì,意思是休息,如“休憩”“小憩”等。

4. 穑:读音为sè,意思是收割(庄稼),亦泛指耕作,如“稼穑”“穑事”等。

5. 穄:读音为jì,是一种谷类植物,也叫糜子,可食用。

6. 篝:读音为gōu,指竹笼,也可用于“篝火”一词,原指用笼子罩着火,现指在野外或空旷的地方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

7. 篚:读音为fěi,古代一种圆形的竹筐,如“包篚”“贡篚”等。

8. 篥:读音为lì,常见于“觱篥”,是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管口插有芦苇做成的哨子,有9个孔,汉代时从西域传入中原。

9. 簉:读音为zào,意思是副、附属的,如“簉羽”“簉乏”等。

10. 篦:读音为bì,指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也可作动词,意为用篦子梳,如“篦头”。

1. 篪:读音为chí,意思是古代竹制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横吹,如“埙篪”。

2. 篙:读音为gāo,意思是撑船或搭脚手架用的竹竿或木杆,如“竹篙”。

3. 盥:读音为guàn,意思是洗(手、脸),也指洗手、脸的器皿,如“盥洗”。

4. 劓:读音为yì,本义是指劓刑,割鼻的刑罚,古代五刑之一,也有割除的意思,如“劓鼻”。

5. 翱:读音为áo,意思是鸟在空中回旋地飞,如“翱翔”。

6. 魉:读音为liǎng,常见于“魍魉”一词,指传说中的鬼怪,如“魑魅魍魉”。

7. 魈:读音为xiāo,指山魈,是猕猴的一种,也可指传说中山里的鬼怪,如“山魈” 。

8. 徼:读音为jiǎo时,同“侥幸”;读音为jiào时,有巡查、边界的意思;读音为yāo时,意思是求得;读音为jiāo时,有抄袭、激发、揭发等意思,如“徼循”“徼功”。

9. 歙:读音为xī时,意思是用鼻子吸气,如“歙然”;读音为shè时,用于地名“歙县”,在安徽省,如“歙砚”。

10. 盦:读音为ān,同“庵”,多用于人名,也可指古时一种盛食物的器具,如“盦酒”。

1. 膨:读音为péng,意思是胀大,体积变大,如“膨胀”“膨大”“膨化”等。

2. 膪:读音为chuài,常见于“囊膪”一词,指猪胸腹部肥而松软的肉,也可用来比喻人腹部、臀部的赘肉,或形容人性格懦弱、胆小怕事。

3. 螣:读音为téng,本义指螣蛇,是古书上记载的一种会飞的蛇,也可与“螟”组合为“螟螣”,指代害虫。

4. 膦:读音为lìn,是磷化氢(PH₃)分子中的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烃基取代而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5. 膙:读音为jiǎng,意思是手、脚的掌面部分因摩擦而生的硬皮,如“膙子”。

6. 鲭:读音为qīng时,指鱼,身体呈梭形而侧扁,鳞圆而小,头尖,口大,种类很多,生活在海中,常见的有鲐、马鲛等;读音为zhēng时,指鱼跟肉合在一起的菜。

7. 鲮:读音为líng,一是指鲮鱼,体侧扁,头短,口小,生活在淡水中,不耐低温,是珠江流域等地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二是指“鲮鲤”,即穿山甲。

8. 鲯:读音为qí,常见于“鲯鳅”,是一种鱼类,体侧扁,长可达1米多,头高而大,成鱼额部隆起,是外洋性上层鱼类,中国沿海均产。

9. 鲰:读音为zōu,意思是小鱼,也可用来形容人的渺小浅陋,如“鲰士”“狂鲰”等。

10. 鲱:读音为fēi,指鲱鱼,体长而扁平,背青黑色,腹银白色,是冷水性海洋鱼类,世界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1. 鲲:读音为kūn,意思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鱼,如“鲲鹏”。

2. 鲳:读音为chāng,指鲳鱼,身体卵圆形,侧扁,银灰色,没有腹鳍,生活在近海,是优质食用鱼,也叫鲳、银鲳、镜鱼或平鱼。

3. 鲴:读音为gù,是鱼类的一属,体长而侧扁,长约三十厘米,银白带黄色,生长快,为重要的食用经济鱼类,吉书上也指鱼肠。

4. 鲵:读音为ní,是两栖动物,四肢短小,尾成鳍状,生活在山谷溪流中,有大鲵、小鲵两种,大鲵的叫声像婴儿啼哭,俗称娃娃鱼。

5. 鲷:读音为diāo,指鱼身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口小,侧线发达,生活在海里,种类很多,是我国主要的食用经济鱼类,如真鲷、黄鲷、黑鲷等。

6. 鲺:读音为shī,是节肢动物,扁圆形,跟臭虫相似,头部有吸盘,寄生在鱼类体表,吸食血液。

7. 鲹:读音为shēn,是鱼的一种,体侧扁,鳞细,生活在热海和亚热带海洋中,种类很多,经济价值高。

8. 鲻:读音为zī,指鲻鱼,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中等大小,吻宽短,眼较小,被圆鳞,生活在海洋中,也可进入淡水,是常见的食用鱼类 。

9. 獴:读音为měng,是哺乳动物,身体细长,四肢短小,头小,吻尖,耳朵小,以蛇、蛙、鱼、蟹、鸟、鼠等为食,种类很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10. 獭:读音为tǎ,是水獭、海獭、旱獭的统称,通常指水獭,均为哺乳动物。水獭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密,穴居在水边,属国家保护动物;海獭身圆筒形,前肢短,后肢长,趾间有蹼,成鳍状,生活在海中,毛皮珍贵;旱獭体粗壮,前肢爪很发达,穴居在草原、旷野或高原,能传播鼠疫,也叫土拨鼠。

1. 獬:读音为xiè,常用解释为详见“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异兽,能辨别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理亏的一方。

2. 憝:读音为duì,常用解释为怨恨,也可表示坏、恶。

3. 亸:读音为duǒ,意思是垂、下垂。

4. 廨:读音为xiè,指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

5. 赟:读音为yūn,意思是美好。

6. 癀:读音为huáng,方言中详见“癀病”,指牲畜的炭疽病,患畜发高热、肿胀、痉挛,口和肛门出血。

7. 瘭:读音为biāo,详见“瘭疽”,中医指手指肚儿或脚趾肚儿长出毒疮,红肿化脓,但表皮不破,剧烈疼痛的病,也叫蛇头疔。

8. 瘰:读音为luǒ,详见“瘰疬”,中医指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引起的疾病,在颈部或腋窝出现硬块,溃烂后难愈合。

9. 廪:读音为lǐn,意思是粮仓,也可指粮食,还可表示由政府供给粮米。

10. 瘿:读音为yǐng,中医指甲状腺肿大等病,现在临床常见的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等都属于中医“瘿病”的范畴。

马不实在的常用字,读音及常用解释(十三)

1. 瘵:读音为zhài,意思是病,多指痨病,如“瘵疾”。

2. 瘴:读音为zhàng,意思是瘴气,指热带、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旧时认为是瘴疠(恶性疟疾等传染病)的病原,如“瘴气”。

3. 癃:读音为lóng,常用义有体衰多病;癃闭,中医指小便不畅的病,如“衰癃”。

4. 瘸:读音为qué,意思是腿脚有毛病,行走时身体不能保持平衡,如“瘸腿”。

5. 瘳:读音为chōu,意思是病愈;损害,如“痊瘳”。

6. 斓:读音为lán,意思是颜色驳杂,灿烂多彩,如“斑斓”。

7. 麇:读音为qún时,意思是成群的,如“麇聚”;读音为jūn时,古书中指獐子(鹿的一类),如“麇獐”。

8. 麈:读音为zhǔ,是一种古书上指的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如“麈尾”。

9. 辨:读音为biàn,意思是区分、识别,如“辨别”。

10. 辩:读音为biàn,意思是争论;说明是非或真伪,如“辩论”。

1. 嬴:读音为yíng,意思是姓,如“秦嬴”。

2. 壅:读音为yōng,意思是堵塞、阻挡,如“壅塞”。

3. 羲:读音为xī,常用作人名,如“伏羲”,也是一个姓氏。

4. 糙:读音为cāo,意思是粗糙、不精细,如“糙米”。

5. 糗:读音为qiǔ,指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如“面条儿都糗了”。

6. 甑:读音为zèng,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如同现代的蒸锅。

7. 燎:读音为liáo时,意思是蔓延燃烧、烫,如“燎原”;读音为liǎo时,意思是靠近火而被烧焦,如“把头发燎了”;读音为liào时,意思是照明、古祭名(烧柴祭天)等。

8. 燠:读音为yù,意思是暖、热,如“燠热”。

9. 燔:读音为fán,意思是焚烧、烤,如“燔祭”。

10. 燧:读音为suì,意思是古代取火的器具,也指古代边防用来报警点燃的烟火(夜间点的火叫“燧”),如“燧石”“烽燧”。

1. 燊:读音为shēn,意思是兴盛、旺盛。

2. 燏:读音为yù,意思是火光,多用于人名。

3. 濑:读音为lài,意思是湍急的水流。

4. 濒:读音为bīn,意思是靠近(水边);临近,接近,如“濒海”“濒危”。

5. 濉:读音为suī,水名,源出中国安徽省,流至江苏省入洪泽湖。

6. 潞:读音为lù,指潞水,水名,即今山西省的浊漳河,也指潞江,水名,即云南省的怒江。

7. 澧:读音为lǐ,指澧水,水名,在湖南省。

8. 澴:读音为huán,常用作地名,如澴水,是湖北孝感的母亲河。

9. 澹:读音为dàn,意思是水波起伏的样子,也可表示安静、安定;读音为tán时,用于复姓“澹台”。

10. 澥:读音为xiè,意思是海,也可指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还可表示加水使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

1. 澶:读音为chán,常用作地名,如“澶渊”,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读dàn时,有放纵、宽长貌、广远貌、泛滥等意思。

2. 濂:读音为lián,常用来指代濂水,是水名,在江西省。也可指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别号,因其原居道州营道濂溪,后人称其学派为“濂学”。

3. 澼:读音为pì,常见于“澼洸”,形容水波动荡。

4. 憷:读音为chù,意思是害怕、畏缩,如“发憷”“憷场”。

5. 黉:读音为hóng,古代称学校,如“黉门”“黉宇”。

6. 褰:读音为qiān,意思是撩起、揭起(衣服、帐子等),如“褰裳”“褰帷”。

7. 寰:读音为huán,本义是王畿,古代帝王京城周围千里以内的地方。常用义为广大的境域或领域,也可指宇宙、天下,如“寰球”“寰宇”。

8. 窸:读音为xī,常见于“窸窣”,形容轻微细碎的声音,如“树叶窸窣作响”。

9. 窿:读音为lóng,常见于“窟窿”,指洞、孔。

10. 褶:读音为zhě,意思是衣服折叠后留下的痕迹,也可指脸上的皱纹,如“百褶裙”“满脸褶子”。

1. 禧:读音为xǐ,意思是幸福、吉祥,如“福禧”。

2. 嬖:读音为bì,意思是宠幸、被宠爱,如“嬖妾”。

3. 隰:读音为xí,意思是地势低洼而潮湿的地方,也指新开垦的田地。

4. 嬗:读音为shàn,常见的意思是更替、演变,如“嬗变”。

5. 鹨:读音为liù,是一种鸟,身体小,嘴细长,吃害虫,是益鸟。

6. 翯:读音为hè,本义为鸟的羽毛洁白而润泽,如“翯翯”。

7. 颡:读音为sǎng,指额头,如“稽颡”。

8. 缱:读音为qiǎn,常见的词语是“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9. 缲:读音为qiāo,意思是做衣服边儿或带子时藏着针脚的缝法,如“缲边”。

10. 缳:读音为huán,意思是用绳子缠绕,也指绳套,还可表示绞死,如“缳首”。

1. 璨:读音为càn,意思是美玉,也可形容明亮,如“璀璨”。

2. 璩:读音为qú,指一种环状的玉器,也可作姓氏。

3. 璪:读音为zǎo,古代指刻有水藻花纹的玉制装饰品,也指帝王冠冕前下垂的穿珠玉的五彩丝线。

4. 螫:读音为shì,意思是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动物,如“螫针”“蜂螫”;读zhē时,义同“shì”,用于口语,如“蜂把人螫了”。

5. 擤:读音为xǐng,意思是按住一侧鼻孔用力出气,使鼻涕排出,如“擤鼻涕”。

6. 壕:读音为háo,意思是沟,也指护城河,如“战壕”“堑壕”。

7. 觳:读音为hú,常见于“觳觫”,形容因恐惧而发抖;读què时,有瘠薄、俭薄等意思;读jué时,通“角”,有竞、较量之意。

8. 擢:读音为zhuó,意思是拔,如“擢发难数”。

9. 藉:读音为jiè,有垫子、垫衬之意,如“枕藉”;也可表示安慰,如“慰藉”;还可表示假托、凭借等,如“藉口”。读jí时,意思是践踏、凌辱,如“狼藉”。

10. 薹:读音为tái,指薹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指蒜、韭菜、油菜等蔬菜中央部分生出的细长的茎,顶端开花,嫩时可食用,如“蒜薹”“菜薹”。

1. 鞡:读音为la,意思是详见“靰鞡”,我国东北地区冬天穿的一种里面垫有乌拉草的鞋,用皮革制成,如“靰鞡”“靰鞡草”。

2. 鞠:读音为jū,最早是指外包皮革,内填米糠的球,如“蹴鞠”。

3. 薷:读音为rú,详见“香薷”,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呈方形,紫色,叶子卵形,花淡蓝色,果实长圆形,棕色,茎和叶可提取芳香油,全草可入药,如“香薷”“香薷饮”。

4. 藓:读音为xiǎn,指苔藓植物的一纲,这类植物茎和叶都很小,绿色,有假根,常生在阴湿地方,如“藓苔”“藓书”。

5. 藁:读音为gǎo,详见“藁城”,地名,在河北省,如“藁城”“藁本”。

6. 檬:读音为méng,详见“柠檬”,常绿小乔木,叶椭圆形,嫩叶和花均带紫红色,果实也叫柠檬,椭圆形或卵圆形,两端尖,果肉味道极酸,可以做饮料,果皮可提取柠檬油,如“柠檬”“檬果”。

7. 檑:读音为léi,指滚木,古代作战时从高处推下用以打击敌人的大块木头,如“檑木”“炮檑”。

8. 檄:读音为xí,指檄文,古代官方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也可作动词,用文书征召、声讨、晓谕,如“檄文”“檄书”。

9. 檐:读音为yán,意思是屋顶边沿伸出来的部分,如“屋檐”“廊檐”;也指器物上向外伸出的部分,如“帽檐”。

10. 檩:读音为lǐn,横架在屋架或山墙上用来支撑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横木,也叫桁、檩条或檩子。

1. 懋:读音为mào,意思是勤奋努力,如“懋学”;古同“茂”,表示盛大,如“懋功”;也有勉励、鼓励之意,如“懋扬”。

2. 醢:读音为hǎi,意思是肉酱,如“肉醢”;也指把人剁成肉酱,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如“菹醢”。

3. 翳:读音为yì,有遮蔽之意,如“阴翳”;还可指眼角膜病变后长出的障蔽视线的白斑,如“云翳”。

4. 繄:读音为yī,作为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也可表示“是”的意思。

5. 礁:读音为jiāo,指海洋或江、湖中距水面较近的岩石,如“礁石”“暗礁”。

6. 礅:读音为dūn,指粗大厚重的整块石头,如“石礅”。

7. 磴:读音为dèng,指石头台阶,如“石磴”;也可用于表示楼梯、梯子或台阶的层级,如“这楼梯有十多磴”。

8. 鹩:读音为liáo,常见于“鹪鹩”一词,是一种小鸟。

9. 龋:读音为qǔ,意思是牙齿因被腐蚀而形成空洞或残缺,如“龋齿”。

10. 龌:读音为wò,常见于“龌龊”一词,意思是不干净、脏,也可指思想、品德卑劣,如“卑鄙龌龊”。

1. 豳:读音为bīn,常用作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旬邑一带,也作“邠”;读bān时,通“斑”,意为斑纹、杂色花纹。

2. 壑:读音为hè,意思是山沟、大水坑,如“沟壑”“丘壑”。

3. 黻:读音为fú,指古代礼服上绣的青黑相间的花纹,如“黼黻”。

4. 瞵:读音为lín,本义为瞪眼注视,如“鹰瞵鸮视”。

5. 瞩:读音为zhǔ,意思是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如“瞩目”“瞩盼”。

6. 嚏:读音为tì,常见于“嚏喷”,即“喷嚏”。

7. 嚅:读音为rú,常见于“嗫嚅”,形容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8. 蹒:读音为pán,常见于“蹒跚”,形容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9. 蹋:读音为tà,古同“踏”,有用脚踩、亲自到实地查看的意思,也有踢的意思,如“糟蹋”“蹋鞠”;读tā时,意思是落下、下垂的样子。

马不实在的常用字,读音及常用解释(十三)

10. 蹊:读音为xī时,意思是小路,如“蹊径”;读音为qī时,常见于“蹊跷”,表示奇怪、可疑。

1. 蹓:读音为liū和liù,读liū时,意思是偷偷地走开,或见“蹓跶”,现在规范写作“溜达”;读liù时,同“遛”,意思是慢步走,随便走走。

2. 蹐:读音为jí,意思是小步行走。

3. 蟥:读音为huáng,常见于“蚂蟥”,是一种环节动物,身体长形,稍扁,黑绿色,尾端有吸盘,雌雄同体,生活在池沼或水田中,吸食人畜的血液。

4. 螬:读音为cáo,详见“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白色,圆柱状,向腹面弯曲,生活在土里,吃农作物的地下部分,是害虫。

5. 螵:读音为piāo,详见“螵蛸”,是螳螂的卵块,产在桑树上的称“桑螵蛸”,可入药。

6. 疃:读音为tuǎn,意思是禽兽践踏的地方,也可指村庄、屯(多用于地名)。

7. 螳:读音为táng,指螳螂,如“螳臂当车”。

8. 蟋:读音为xī,详见“蟋蟀”,是一种昆虫。

9. 蟀:读音为shuài,详见“蟋蟀”。

10. 嚎:读音为háo,意思是大声叫(多指动物),也同“号”,高声哭叫。

1. 嚓:读音为cā、chā,读cā时,模拟物体摩擦声;读chā时,用于“咔嚓”“啪嚓”等词,模拟物体断裂或破裂的声音。

2. 羁:读音为jī,意思是马笼头,引申为束缚、拘束,也可表示寄居或停留在他乡,如“羁绊”“羁旅”。

3. 罽:读音为jì,指织皮、网、兽毛织品,如“罽宾”“罽毯”。

4. 罾:读音为zēng,是一种用“十”字形的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如“渔罾”。

5. 嶷:读音为yí、nì,读yí时,用于地名,如“九嶷山”;读nì时,意思是幼小聪慧,也可表示高、高峻或高尚、杰出,如“岐嶷”。

6. 黜:读音为chù,意思是罢免、革职,如“贬黜”“黜免”。

7. 黝:读音为yǒu,意思是淡黑、黑,如“黝黑”“黝润”。

8. 髁:读音为kē,指骨头上的凸起,多在骨头的两端,如“股骨髁”“胫骨髁”。

9. 髀:读音为bì,指大腿,也指大腿骨,如“抚髀长叹”“髀肉复生”。

10. 镡:读音为xín、tán、chán,读xín时,指古代剑柄和剑身连接处突出的部分,也指古代兵器,形状像剑而小;读tán和chán时,均为姓氏。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词语疟疾怎么读(马不实在的常用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