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汉字的可追溯历史已经有6000多年,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
但底蕴如此厚重的一种文字,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的眼中却存在着三个致命的缺点。
他甚至断言,说不改变汉字的这三个缺陷,中国未来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样的观点究竟是有的放矢,还是高傲的西方学者在鸡蛋里面找骨头呢?
1920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亚里士多德学会主席伯特兰.罗素开启了自己的中国之旅。
在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日子里,罗素对古老的汉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深入了解汉语的相关知识和传承脉络。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的一种,这和由拉丁字母演化而来的英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上就算罗素在逻辑学和文学上面有很深的造诣,学习起汉字来还是觉得很吃力。
这让罗素认为自己有必要讲一堂公开课,把自己对汉字的研究观点说出来。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过程中,学者们大都推崇“西学”,对自己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并不强。
因此来听罗素讲课的除了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还有许多其他学校的教员和学者。
罗素的语言非常直白犀利,刚站上讲台就说中国的文字系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说完他根本不给大家思考的时间,又接着指出了汉字的三个主要缺点:
1、字体太过于复杂,不利于学习和传播;
2、汉字排列无序,增加了信息检索的难度;
3、没有精准的表达方式,词不达意,不利于借鉴外来词汇;
在罗素看来,如果汉字的这三个缺点不能够及时改正,那么对中国以后的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罗素的这一番观点如同落进池塘的炸弹,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倍感鼓舞,他们纷纷在报纸上发声,呼吁改革汉字。
比较激进的陈独秀甚至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中国之所以发展落后,跟不上世界的脚步,都是因为汉字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知识的传播。
中国想要发展,就必须废除汉字,用拼音来当新的文字。
陈独秀的观点太过于极端,在当时虽然有人赞成,但更多的人却不以为然。
反倒是胡适、鲁迅等人所提出的简化文字,推广白话文在学术界的影响颇大。
受此影响,1935年国民党政府发表了第一批简化字表,汉字的改革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汉字走向改革虽然不是罗素这个外国人引起的,但他在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可忽视,那么当初他所指出的汉字三大缺陷真的存在吗?
时至今日我们看罗素所说的三个观点,可能很多人都嗤之以鼻。
但把这番话放在1920年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就会发现罗素并没有刻意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那个时候中国所用的汉字都是繁体字,动辄几十个笔画。
别说是刚开始学汉字的外国人,就算是从小学习汉语的中国人,对一些生僻的繁体字也是望而生畏。
毕竟最难的繁体字“huang”足足有172画,一个字就能把人给写晕。
再加上汉字有好几种书写方式,不同的书写方式可以让同一个字形象大变,对初学者来说,这样复杂多变的汉字无疑就是个噩梦。
字体太过于复杂确实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这方面来说罗素的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
但他学习汉字的时间很短,多少有些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难写难认,也并不是每一种书写方式都如同天书。
汉语当中的许多常用字还是比较简单的,用标准的行书写出来也并不抽象。
就比如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距今已有1600多年,但其中的内容现代的小学生都可以认得七七八八。
现如今我们正在使用的简体字更是简化了汉字的难度,让汉字变得更加容易读写。
如果当初罗素去研究的是简体字的话,也许他就不会觉得汉字的书写太过于复杂了。
在罗素的三个观点中,他所指出的汉字排列无序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和排序清楚的26个英文字母相比较,数量众多的汉字之间确实没有什么有规律的联系。
普通人可能觉得有没有顺序无所谓。
但排列无序的汉字让印刷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难度,而且确实让信息的检索变慢了不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汉语言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普通话为基础推出了标准的汉语拼音。
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的出现让每一个汉字都有了自己的拼音。
这不但一下子就解决了汉字“无序”的难题,还让识字变得更加的简单,大大提升了全民的识字率。
拼音的贡献还不止于此,进入信息化网络时代后,拼音的存在让汉字的输入难度直线下降。
罗素肯定不会想到,他当年所指出的汉字缺陷,会被聪明的中国学者用这样的方法轻而易举的给化解掉。
相较于前面的两个观点,罗素认为汉字没有精准的表达方式,词不达意,不利于翻译外来词汇很多人并不认可。
汉字的数量足有十多万个,每一个字都能够表达一种意思。
反观英语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
只不过英语更强调语法性,而汉字更多的在于表达意思,语法上面的要求并不太严格。
这种不严格并不是说汉字就无法精准的对事物做出表达。
实际上汉字的表达方式比任何其他的语言都简洁准确,都要高效。
乱序汉字,并不影响阅读
不说简洁到了骨子里的文言文,就是我们平时习惯所说的口语,都远没有英语那么复杂。
比如汉语只用两个字来精准表达的“一亿”在英语中就需要“one hundred million”三个单词来组合表达。
“天、地、日、月、山、水”这些简单的字,放到英语中也都需要好几个字母,读出来都有至少两个音节。
至于说词不达意,不利于翻译外来的新词汇那就更无从说起了。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外国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以及“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其实都是翻译家重新赋予的意境。
原文的意思虽然差不多,但语言的韵味却要直白无趣不少。
在汉语的兼容属性下,国外的新词汇进入中国后不但没有水土不服,反而是焕发出了别样的新生。
比如著名的汽车品牌“奔驰”、“宝马”以及超市品牌“家乐福”、饮料“可口可乐”等等都是最精彩的翻译。
由此可见罗素当年的这第三个观点,还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有些牵强附会。
汉字的可追溯历史有600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高老的语言之一,神奇的是汉字的传承从来都没有断绝过。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汉字从甲骨文开始,逐渐演变为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每一种字体,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都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明的层层叠加,一次次赋能,所以汉字才成为了全世界最具有韵味的独特方块文字。
这些独特的方块字巧妙的组合到一起后,春天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惬意;明月是“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唯美;夕阳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惊艳;女子是“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娴雅。
老祖宗的浪漫和对美的追求,在这一个个方块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字的美既能抑扬顿挫的朗读,还可以百转千回的书写。
书法是汉字所独有的表达形式,不但在中国源远流长,对整个东南亚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日本每年都会挑一个汉字来总结一年,这个字被称为年度汉字,必须要让僧人用毛笔来书写。
越南、韩国跟中国一样,春节的时候不少人依旧保留着写对联贴对联的习俗。
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的载体,方方正正的汉字是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不但是炎黄子孙们沟通和学习的桥梁,更是刻进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密码。
真不敢想象如果失去了唯美的汉字,华夏文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华夏文明从来都是兼容并存,作为这份文明的载体,汉字也一直在适应时代,革新自身。
正是因为从不故步自封,所以汉字不管面对多么困难的境况,都没有断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现如今汉字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正在自信的向全世界展示着华夏文明的底蕴和魅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世界上最难写的汉字(传承千年的汉字存在缺陷诺贝尔奖获得者称汉字有三大致命缺点)》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