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底,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报告中央军委罗瑞卿秘书长,要求收回移交农垦部的军马场,总后勤部成立军马部,并与国务院农垦部联合成立双方管理下的管理局,总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马场管理局”,简称军马局。军马局下设青藏(后移交西安办事处)、大同(后改为太原)等办事处。1965年9月5日,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通知成立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1966年7月,青藏办事处军马生产管理局和山丹军马场领导机构合并,分管山丹军马场一场、二场、三场及新疆伊吾军马场、青海贵南军马场、宁夏贺兰山军马场、河曲军马场、岷县军马场、马衔山军马场。
1968年 8月,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撤销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编制,原青藏办事处军马生产管理局拨归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建制领导。1961年1月,军委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正式成立。1969年3月31日,青藏办事处与西安办事处合并,统称西安办事处。青藏办事处军马场管理局移交西安办事处管理,西安办事处军马场管理局管辖山丹军马场总场、各分场,贺兰山军马场,延安军马场,贵南军马场,同德军马场以及新疆伊吾军马场,岷山军马场,河曲军马场等。1975年6月,总后勤部各办事处军马场移交有关军区。同年11月,西安办事处撤销。由于五六十年代,我国还处于大陆军的发展阶段,骑兵作为陆军的一个兵种依然存在,战马作为骑兵的工具当时需要大量饲养。
塔坡寺,地处秦岭南麓、略阳县城东南部,和宁强交界。主峰龙山,高1956米,平均海拔1700米。山势由东向南延伸,现为白雀寺镇管辖。是略阳县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县南最高山脉。顶部建有寺庙,寺庙内供奉着黑虎财神。据略阳县志及寺内遗存碑石记载,塔坡寺始建于明代万历20年,在清朝乾隆年间也曾做过修缮扩建,距今631年。据略阳县地名志记载,踏坡寺因宋建隆年间山顶有寺,须踏坡而上故名。据略阳县文物记载,双龙寺建于明万历位于接官亭镇林口村塔坡寺国有林场。原在距寺庙西北约100米,有一石塔,庙因此而得名,故称为塔坡寺。
塔坡寺山顶有大小一百多个山包,这在堪舆学上属于上乘宝地,要出镇守边关的大将。说来奇怪山下林口还真出了一位将军。来到塔坡寺,这里后靠尽兴大帐,穴星金星起顶开窝,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实乃难得的风水佳城,难怪几百年来,寺庙都香火旺盛。这里更远离都市的喧嚣,常年云雾缭绕,松涛阵阵,加上高山无污染的清泉,最能涤荡人的身心,让人忘记世俗的劳顿而静心悟禅。真可谓心静能通菩提道,无欲任行三界中。
1958年,略阳县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在塔坡寺建立农场。将这里居住的群众全部纳入农场生产队,轰轰烈烈地开展“农业大生产运动”。农场领导干部干劲十足,以身作则,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带领群众开荒种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场利用塔坡寺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养牛、养羊、养猪等产业,全场干部职工更是斗志昂扬,他们“以场为家”,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业决心大干,苦干,充分发扬“轻伤不下火线”的创业精神。
农场除了大面积种植苞谷、大豆、燕麦、洋芋、萝卜和白菜等农作物外,还积极组织富余劳动力搞副业:伐木、割竹子、挖药材,全力以赴支援神会主义建设。俗话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创业者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使塔坡寺彻底变了个样:成了一个新的“小南泥湾”,庄稼遍地,牛羊成群!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六十年代中期,西安办事处军马场管理局决定在此建立“军马场”,农场为此搬迁到山下,农场原来的管理辖区全部交给军队管理,解放军一个连队驻扎在此,养殖、训练军马。因为军队机构在当时属于国家高度保密单位,故对外名称为:“203养殖场”。其实,“203养殖场”是“山丹丹军马场”的一个分场,是解放军骑兵部队的一个后方基地,第一批就从山丹调来战马30匹、羊50只,还有几十头牦牛和驴等物资。以后陆续还调的有战马、羊、牦牛等。鼎盛时期,曾养殖优良军马七八百匹、牦牛五六百头、山羊绵羊近千只。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年轻的革命军人怀着崇高的理想,投身人民军队这个大钢炉,百炼成钢,他们信仰坚定,激情澎湃,听从党的号召,一心扎根在偏僻的大山深处,克服了高寒、低温、潮湿、寂寞等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向伟大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七十年代初,“203养殖场”搬回“山丹丹军马场”总部,将养殖场整个辖区移交县政府。1983年陕西省林业厅陕林场发〔1983〕123号文件批准成立略阳县塔坡寺国有林场。从此,一个三线建设时期的军马场落下了帷幕,消逝在人们的视野里。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寺庙供奉麦片怎么供奉的(略阳三线系列建设之六203养马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