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大致如下:
• 记叙:讲故事(如《散步》)。
• 描写:画画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抒情:表情感(如《土地的誓言》)。
• 议论:讲观点(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说明:解知识(如《中国石拱桥》)。
------
1. 记叙
定义: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场景变化等进行客观陈述的表达方式,通常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以叙述故事或传递信息为目的。
特点:语言平实,注重过程性描述,不直接表达作者情感或观点。
课文案例:
• 《散步》(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分析:通过“散步”事件的起因(母亲不愿出门)、经过(全家出行)、结果(母亲改变主意),完整呈现事件过程,属于典型记叙。
• 《最后一课》(都德)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分析:以时间(那天早晨)、地点(学校)、人物(小弗郎士)为线索,记叙“最后一课”的特殊背景。
------
2. 描写
定义: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景物、环境等进行细致刻画,使读者产生具体感知的表达方式,可分为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特点:注重细节和画面感,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案例: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分析:通过视觉(碧绿、紫红)、听觉(长吟)、触觉(光滑)等多角度描写,呈现百草园的生机勃勃。
• 《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分析:外貌描写突出孔乙己“站着喝酒”与“穿长衫”的矛盾,暗示其身份尴尬。
------
3. 抒情
定义:抒情是作者直接或间接表达内心情感、情绪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特点:情感浓烈,语言富有感染力。
课文案例:
•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分析:直接抒情,通过“炽痛的热爱”“呼唤我的名字”等词句,表达对沦陷故土的眷恋。
• 《荷叶·母亲》(冰心)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分析:间接抒情,借荷叶护莲的意象,托物言志,表达对母爱的赞美。
------
4. 议论
定义:议论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发表观点、主张或评价的表达方式,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旨在说服读者接受某种观点。
特点:逻辑性强,语言严谨,常使用“我认为”“由此可见”等标志性词语。
课文案例: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分析:通过列举历史人物(如岳飞、文天祥)作为论据,论证“中国人并未失掉自信力”的论点。
• 《谈读书》(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分析:直接提出“读书有三益”的论点,并分条阐述,属于典型议论文。
------
5. 说明
定义:说明是用客观、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进行解释或介绍的表达方式,常见于科普文章、说明文等。
特点:语言平实,注重条理性和科学性,常使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课文案例:
•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分析:通过列数字(“50.82米”“9.6米”)和作比较(“中部略窄”),科学说明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分析:以设问开头,分条说明物候现象的影响因素,逻辑清晰。
------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表达方式有哪些(语文中的表达方式五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