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力和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图式与及物动词的语义特征)

性质力和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图式与及物动词的语义特征)

慕之槐 2025-10-25 电脑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引言:

性质力和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图式与及物动词的语义特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无处不在的力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行,“力”原本是物理概念,却被广泛运用到理论研究及生活交流之中,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压力山大”、“影响力”、“学习力”、“思考力”、“表达力”、“复原力”等等。力是大家熟知的话题,却未必深刻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在本文中,我们借助“力的作用图式”来理解英语语法概念——及物动词及其语义特征。

一、力的作用图式: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认知基础

力的作用图式源于物理概念,核心是 “物体A对物体B施加作用力” ,其认知特征包括:

1.双向互动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A)与受力物体(B)同时存在,且互为施受关系。例如“人推门”中,“人”施力于“门”,同时“门”对人产生反作用力。→ 认知映射:这种互动性为及物动词的“动作-受事”关系提供原型图式。

2.动态传递性力通过接触或非接触(如磁力)传递,其效果体现为:

改变物体形状:(形变):如手压脸、蹦床凹陷;

改变运动状态:(加速/转向/停止):如箭被射出、足球被守门员拦住。→ 语义关联:及物动词需传递动作效果至宾语,如“打破(break)”隐含对象形变,“推动(push)”隐含对象运动状态改变。

3.三要素结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决定作用效果。例如:

门把手远离门轴(作用点)可省力;

链球方向影响运动轨迹。→ 语言表征:及物动词的语义强度(如“轻推”vs“猛击”)、动作方向(如“拉”vs“推”)及作用对象(宾语)共同构成动作的完整性。

二、及物动词语义特点:力动态的语言编码

及物动词(transitive verb)需宾语补足语义,其特点与力作用图式高度契合:

动作的传递性与对象依赖性及物动词必须作用于宾语,如“吃苹果(eat an apple)”中“苹果”是动作的承受者。这对应力的作用中“受力物体不可或缺”的原则。→ 认知机制:动词通过宾语实现“力”的传递,如“写信(write a letter)”中“信”是“写”的作用对象。语义的及物性层级根据动作对对象的影响程度,及物动词可分为:

单及物动词:(如“看/see”):仅需一个宾语,动作施加于对象但未必改变其状态;

双及物动词:(如“给/give”):需两个宾语(直接/间接),体现力的传递路径(施事→间接受事→直接受事),如“教她中文(teach her Chinese)”中知识从施事流向受事。

被动语态的力动态转换及物动词可转换为被动语态(如“玻璃被打碎”),此时:

原宾语(受力物体)成为主语;

原动作的施力者(施事)退居次要地位(by短语)。→ 认知解释:被动语态凸显受力物体的状态变化(如“破碎”),弱化施力来源,符合力作用中“效果优先”的认知倾向。

三、力动态模型:解释及物动词的认知框架

认知语义学提出“力动态(Force Dynamics)”模型,将物理力拓展至心理/社会领域,解释及物动词的隐喻扩展:

主体力(Agonist)vs 抗体力(Antagonist)

主体力:主动发起动作的实体(对应施事);

抗体力:阻碍动作的实体(对应阻碍因素)。例如在“玩家操控马力欧跳过敌人”中:玩家操作(主体力)推动向右移动;

敌人(抗体力)阻碍运动。→ 语言体现:及物动词如“克服(overcome)”隐含对抗抗体力(如“克服困难”)。

能愿动词的力隐喻能愿动词(如“must/have to”)指示力的性质:

“must”表内力驱动(主观意愿);

“have to”表外力强制(客观约束)。→ 及物性延伸:这类动词虽非典型及物动词,但通过补语传递力动态(如“必须完成任务”)。

让步结构的阻力隐喻连词“尽管/although”表达抗体力未能阻止主体力运动,如:“尽管下雨,他仍出门。”→ 认知图式:“下雨”为阻力(抗体力),“出门”为主体力持续运动的结果。

四、跨语言验证:及物动词的力作用普遍性汉语例证

“压路机碾压路面”:“碾压”需宾语“路面”,凸显压力导致形变(物理力);

“说服他”:“说服”隐含心理力的传递(改变对方观点)。

英语例证

及物动词“break”需宾语(如“break the glass”),对应力致形变;

不及物动词“sleep”无宾语,表自身状态,不涉及力传递。

结论:力作用图式是及物动词语义的原型认知模型

力的作用图式(施力-受力互动、效果传递、三要素)为及物动词提供了底层认知框架:

语义上:及物动词必须通过宾语实现动作传递,符合“力需作用对象”原则;句法上:被动语态、双宾语结构等均由力动态的视角转换或路径延伸驱动;认知上:物理力动态可隐喻至心理/社会领域,扩展及物动词的语义范畴(如“解决问题”)。

这一关联揭示了语言如何通过身体经验(如力的作用)构建抽象语法结构,印证了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现实主义”核心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性质力和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图式与及物动词的语义特征)》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