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guì】鱼
你是否也读做了“jué鱼”?
其实这个字确实有两个读音:
读guì时:〔鳜鱼〕体侧扁,性凶猛,生活在淡水中,味鲜美。是中国特产。亦作“桂鱼”;有些地区称“花鲫鱼”。
读jué时:〔鳜鯞〕即“鳑鲏”。
看,这尾身披斑纹的精灵,在诗词长河中溅起千年涟漪。
唐人张志和《渔歌子》吟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春水初涨,桃花纷落,鳜鱼正肥。诗人笔下的鳜鱼,不仅是盘中珍馐,更是江南春色的灵魂点缀。
宋人杨万里亦在诗中直呼其名:“渔郎艇子入重湖,老眼殷勤看着渠。看来看去成何事,雪色芦花煮鳜鱼。”雪色芦花映衬下,一锅鳜鱼汤煮沸了文人雅士的山林之趣。
鳜鱼游出诗卷,跃入人间烟火便成席上珍馐。
其肉质雪白细腻,呈独特蒜瓣状,清蒸则显本味之清雅,红烧可彰浓油赤酱之醇厚。尤以徽州臭鳜鱼最负盛名——以淡盐水腌渍数日,待其微发酵而“臭”,再经热油煎烧,异香扑鼻。此等化腐朽为神奇之技,恰是中华饮食哲学的绝妙注脚。
民间常将“鳜”与“桂”混读,实为千年误读的延续。
追溯至《广韵》,“鳜”注音为“居卫切”,正合今日“guì”音。而“桂”字虽有“古惠切”之音,却与“鳜”音韵轨迹殊途。方言中偶闻“jue”音,恰似古音的孑遗,在时光长河中泛起几不可辨的涟漪。
鳜鱼在文人笔下更承载着超越食材的意蕴。苏轼《后赤壁赋》中“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的描写,学者考据或指鳜鱼。张爱玲谈吃更直言:“海棠无香,鲥鱼多刺,鳜鱼当推珍品之首。”历代文人以鳜鱼入诗入画,使其化作中华文化中“鲜”“隐”“雅”的复合意象。
一尾鳜鱼,从《说文解字》游到今人餐盘,其名读音的千年之旅,恰似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隐喻——当我们以“guì”音唤醒这个汉字,便是在唇齿之间,完成了一次对文化根脉的虔诚朝圣。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鳜的拼音(鳜鱼的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