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基础是学习任何技艺的不二法门。高中语文学习容量大,有深度,如果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很难学得精、学得透,更别说考高分了。为了让高中生掌握语文学习用到的艺术手法及理论知识,我特地做了简单的归纳。
一、表达方式
(一)记叙
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记叙重在客观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
(二)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三)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现象发表见解、主张、看法,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简单理解为,你认为怎么样。
(五)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二)联想:由某人/事而想起其他的人或事,是在脑海中凭借已经拥有的事物展开加工从而产生新的事物。
(三)想象:是人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记忆创造新的事物。
(四)烘托:用一种事物陪衬另一种事物,使在对比之下更为明显突出。
(五)衬托: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正衬和反衬)
其他:对比、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结合。
注:衬托是通过直接的对比来突出主体,而烘托则是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对周围环境或相关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体。 三、修辞手法
(一)比喻:根据本质不同的事物(“你的脸像爸爸的脸”不是比喻,因为本质相同)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另一事物。
(二)比拟
拟人:把物当作人。拟物:把此物当彼物。
(三)借代:借用和甲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代替甲事物。
(四)移就:将原来描写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形状。
(五)婉曲: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接说,拐弯抹角或闪烁其词。
其他: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一)顺叙
(二)倒叙
(三)插叙:叙述一件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该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入另一件事)
(四)补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讲述的是同一件事)。
(五)分叙:把错综复杂的事情,分条写清楚,一目了然。
六、描写角度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点面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七、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八、说明顺序
(一)时间顺序
(二)空间顺序
(三)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本质到现象、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一般到特殊。 九、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摹状貌、引用
十、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论证(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十一、论据分类为:1.事实论据、2.道理论据(为了说明论点的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 十二、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使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引用论证(属于道理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十三、论证方式
立论(直接提出观点,阐明其理由)、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十四、文章的结构
(一)总分式
1. 总分总、2.总分、3.分总
(二)并列式
(三)递进式。
(四)对照式
注: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立论/驳论(先立后破或先破后立)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小说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如何区别作诠释与下定义(语文基础知识清单艺术技巧)》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