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每天刷手机)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每天刷手机)

系晶辉 2025-10-26 电脑 1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期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上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增加,可能与青少年认知能力的下降存在密切关联。

这项研究于2025年10月13日发表在医学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作者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支科研团队。研究人员追踪了超过6500名9至13岁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并评估了这些情况对多个认知功能的影响。

每天刷手机,青少年认知能力显著下降?家长最易踩的3个“戒瘾坑”→

研究团队选取了6554名青少年(51.1%为男性,48.9%为女性),在三个时间点收集数据:用于参考的“基线期”(2016-2018年,研究对象在9-10岁)、第一年(2017-2019年)和第二年(2018-2020年)。

通过基于群组的轨迹建模统计技术,研究人员识别出三种不同的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大多数人(57.6%)表现为零使用或极低使用,约三分之一(36.6%)表现为低度但稳步增长的使用,小部分人(5.8%)则表现为高度且持续上升的使用。

为了测量认知表现,研究者使用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具箱认知测试套件。这是一套标准化测试,评估口语阅读、序列记忆、模式比较速度和图片词汇等能力。

结果显示,高强度且持续增加使用社交媒体时间的青少年在多项认知测试中得分最低,尤其是在语言和记忆测试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认知表现分数呈下降趋势,而零使用或极低使用组的儿童总体得分最高。

这一发现与该领域的广泛担忧相呼应。不少研究已证实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青少年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有关。而这些心理问题本身就会损害认知功能,例如,重度抑郁症已被证明会降低青少年的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这项研究则更进一步,提示社交媒体可能不仅通过影响心理健康间接作用于认知,其高强度的使用本身就可能直接与认知表现的下降有关。

帮孩子“戒瘾”,家长最易踩的3个坑

1. 完全禁止:“以后不准碰手机”,孩子会通过偷偷玩来反抗,反而更难控制。

2. 只骂不教:“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就知道玩游戏”。孩子会在游戏里找成就感,更不愿面对现实。

3. 自己做不到:家长一边骂孩子玩手机,一边自己刷短视频。孩子会觉得“你都做不到,凭什么管我”。

科学“戒瘾”,让孩子主动放下手机

1. 一起拟定家庭用网契约:比如周一到周五,每天写完作业后玩手机40分钟,周末1小时;网上消费必须跟家长说,取得同意才行,契约双方签字,让孩子有参与感,才会遵守。

2. 找替代活动:孩子沉迷手机,往往是觉得现实里没好玩的。家长可以陪他列一张“不玩手机也能做的事”清单,比如周末去公园骑车、一起做蛋糕、养一只小仓鼠等,让他觉得现实比手机有意思。

3. 用共情代替指责:比如孩子玩到超时,别说“你又违约了!”,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你舍不得停,但我们约定好的时间到了,下次可以提前5分钟提醒自己,好吗?”先理解,再引导,孩子更容易接受。

专家提示:

如果孩子出现不玩手机就烦躁、失眠、为了玩手机撒谎、偷钱,可能是“网络成瘾”,建议去心理门诊做专业评估。 早期干预,能帮孩子重建“现实感”,避免影响学习和性格。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澎湃新闻、湖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胡静远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每天刷手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