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节是几月几号(拒绝女神节)

女神节是几月几号(拒绝女神节)

施鹤 2025-09-17 科技 3 次浏览 0个评论

“三八节”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年年有新鲜热闹、但年年绕不过那些陈旧的弯子。商家一到这个时候就开始冲业绩发短信,满屏满眼都是“女神节”“女王节”折扣,光看手机弹窗,都能让人冒火:为啥说个“妇女节”,现在都要含糊其辞、拐着弯?这名字变了,含义也跟着发霉了吗?春天来了,人们盼暖意,但每年三八节前后,空气里总是搅和着一股“别扭劲儿”。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说起来,妇女节本是犹豫、忍耐和爆发交错的见证。追溯到远远的1857年,在纽约城那些灰蒙蒙的工厂,一个个女工用沙哑嗓子在闹市大街吵嚷:她们不要做机器的附庸,不想一辈子窝在烟尘里喘气,更不愿再忍受只有半张床和半碗饭的日子。她们罢工,是饿着肚子,但在历史的齿轮里狠狠地踏上了一脚。再就是那第一个工会成立、后来各地男女反抗的潮水蔓延开:一场节日变成了渴望平等的呐喊,变成了每年的纪念和传递。

中国人听说妇女节,很多人还会想起那半天假期,好像是国家明文给妇女同志“特别优待”。但真仔细琢磨,“半天假”说多了像是安慰,好像是在提醒你:“你有权利休息,也有权利被当成弱者。”其实刚建国那会儿,生活里啥叫“男女平等”,谁都说得不太清楚。倒是“三八红旗手”的授称,给了无数普通女人一点子认同感——你是劳动者,你是奋斗者,你的名字能堂堂正正挂在墙上。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但这些年过去了,“妇女节”仿佛穿着旧衣,慢慢在热闹里被掏空了。电商平台、广告商,像是约好了一样,把节日改头换面:女神、女王、女生,统统成了促销的口号。换名字的结果是什么?“妇女”这个词像旧报纸一样被藏进角落。淘宝怕被骂,偷偷把“女王节”改回“三八节”,京东更是玩起了“她的节”,还故意不说“妇女”,无非是试试水温,捉摸着怎么能不惹争议。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2019年那出《惊奇队长》主打女性超级英雄,宣传语还蹭道“女生节快乐”。好莱坞里的政治正确总能做出点花样儿——黑人就拍《黑豹》,女人就拍“女英雄”,但看来看去,无非是把被压迫的角色披点光环、一顿精神鸦片安慰一下观众。那种“给你点甜头、让你觉得自己很厉害”的套路,一点也不新鲜。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到底啥才是女性权益、真正的女权?为什么我一再说这些商家女神女王节,都是“嘴上说关爱,骨子里是忽悠”?归根到底,是劳动的意义:没有劳动,哪来真正的话语权?每次和朋友们聊这些,我都忍不住感慨,好多人以为女权就是“买得起什么、活得精致”,可现实里这一切都只是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

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看穿了这一出:啥是资本主义最惯用的套路?把女性变成既是消费者又是免费的劳动力。在家要带娃做饭洗衣,出了门又要被广告“教育”,告诉你“不涂口红怎么配得上女人这个头衔”。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陷进去,觉得买买买才能成为“独立女性”。但本质呢?不过是用物质刺激大家不断消费。女人成为流水线上的一环,被要求精致、漂亮、年轻——可是谁在为她们付出创造价值的那部分买单?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岔出去讲点历史——你知道洛可可时期那些贵妇么?读服装史会发现,她们拼了命用紧身胸衣勒腰,用裙撑把下半身撑得像纸糊的大钟。男人看了眼都直,是觉得美吗,其实是把女性都当成了宠物、一件摆设。德国贵妇人还幽默自嘲,“男人看我们下半身越大越开心,我们只好把裙子做得更大。”美到骨头变形、平均寿命不过三十五岁,这种“极致的装扮”是为了啥?哪怕是风花雪月,也掩盖不了绝大多数女性都是被动的、被物化的。

这种错觉到今天还在流行。有人觉得只要活得精致、让男人追捧甚至舔到跟前,就是赢了人生。可惜,这还是一场用旧词包装的新套路——变相告诉女性,你的价值就是外在美,就是能“卖个好价钱”。真正的主导权、生产权利,还是在别人手里,她们只是更漂亮一点罢了。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那少数的荣华富贵,不能掩盖多数人的无声抗争。青春易逝,一旦新鲜感没了,有权有钱的男人随时能换新人,这种“靠被异化获得的地位”注定不长久。说到底,真正的尊严要放在自己能掌控的东西上——劳动、生产、知识,而不是外貌和消费。

其实毛主席那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直到今天都还带着点刺,是提醒,也是期待。新中国成立后,机器进了工厂,妇女们第一次有了同工同酬的机会。这底气一上来,再也不是喊口号、争半天假,而是真的能和男人一起“顶半边天”。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让我想起苏联的一件事。革命后,中亚那些戴面纱的穆斯林妇女终于能站出来,大胆地把“帕伦亚”摘下,不再是男人的财产,不用一辈子窝在黑布里喘气。什么让她们有这么大的勇气?是劳动。她们进工厂,挣工资,自己买自己的头巾。在会议台上、在游行队伍里,大家齐声喊,面纱落地那一刻,不只是象征,是新生活的开始。读她们写的诗,真没什么华丽词藻,但就是一句:“我买了自己的头巾,因为我劳动了。”这样的解放,才是真的改变命运。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仅靠消费主义,不在生产领域里奋斗,女性只能做男人的附庸。张桂梅校长拒绝全职太太,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而是看穿了这个隐秘链条:无论多富,丈夫多疼爱,归根结底还是在别人的温柔乡里,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和主动权。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也是一步一步从封建枷锁里杀出来的。第一部婚姻法,直接废除了包办买卖婚姻,规定了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在那个年代,婚姻自由甚至比很多西方国家还要稀罕。申纪兰奶奶的故事,听起来好像平平淡淡,但每一段都竖着刺。那时候,新媳妇想买块布都要问婆婆、丈夫,吃饭总要让男人吃好点。建国后一切改头换面,但在合作社里,计工分依然是“两个女工顶一个男工,分数记在男方名下”。申纪兰不服气,带领妇女搞劳动竞赛,还真就把男人们比下去了。人民日报报道了,毛主席亲自批示,“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申纪兰的名字写进了中国女性奋斗史,也让全国无数女人挺起了腰杆。

这种故事远不止一件。比如第三套人民币上的拖拉机女驾驶员,比如赤脚医生王桂珍,被推为全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典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女性英雄,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人,在生产、在家庭,辛酸地承担压力和责任。哪些困境是今天女性还在面对呢?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一个,在职场上,被天花板压住,升职加薪难,好像女人生来就该“顾家、管得少”。嘴上说男女平等,可是报道时总喜欢加个形容词,“美女总裁”“美女博士”,仿佛成就的背后还得靠点外貌来“搭台”。看那些主打女性题材的综艺,有时都忍不住皱眉:连优秀女博士也被拿长相说事,价值永远被扭曲成“漂亮和年轻”。

另一个,就是家务。家务劳动明明创造着价值,却没人给女性发工资,也不见谁认真承认这份付出。大多数家庭里,男人没有承担半分,所谓“丧偶式育儿”就是这样来的。父权社会把家务当枷锁扣在女人身上,这也是很多电影里反复说的痛点,比如《摔跤吧!爸爸》。里面父亲让女儿看清了嫁人生子的未来,谁都不想陷入被家务和生育困住的牢笼。女人要独立,必须能参与社会劳动,家庭才有平权的希望。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其实这个问题绕来绕去,最终还是落在劳动上。只有在生产中有一席之地,女性才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反过来说,家务永远被视为“自然义务”,市场不认可、钱不买单,那女性怎能不焦虑、不厌倦、不生对抗之心?

那些广告里、平台上打着“关爱女性”的口号,说到底只是把旧物化包装成新潮。什么女王节、女神节,不过是一场更隐蔽的异化。网络上的“伪女权”,一边鼓吹不婚不育,一边又骂母亲是“生育机器”,仿佛女性只有抛弃家庭、远离劳动才叫解放。可真正的女权,是让女性有权利选择生育与否,有权利要求家务和育儿平等分担,有权利不再忍受家暴,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的。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有左翼女性学者主张用亲情之爱和母爱抵御资本主义异化,而那些虚伪的女权,却反而把女性的角色贬低为机械、廉价。真女权不会反对劳动,只会呼吁在劳动获得平等、不再被忽视同工同酬的权利。极端女权甚至觉得“让女人工作”是父权的阴谋,这种观点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再说一句,真正的女权不鼓吹性别对立。她们清楚,绝大多数男性其实和所有女性一样,都是被压迫者,敌人是那撑起父权制的旧体系。可惜“仇男”生意总有人做,还有人怂恿女性和自己的父亲切割,这种制造对立的生意越做越火。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男女的共同利益本该一致。男人要是有点自知之明,就该放下大男子主义——不是因为你在社会里比女人强,就不会被歧视。歧视弱者、推崇丛林法则是一种极端的不安全感。现实生活里,多少男人外头被踩回家就欺负妻儿,这种恶性大男子主义,是自卑和恐惧的病根在作怪。

尊重女性,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更在家庭里分担家务、在职场里给机会。既不是因为女性感性“不适合领导”,更不是因为“照顾家”天生是女人的天职。每个男人都有责任成为女权主义的朋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资本主义父权制。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共产主义的理想,不只是解放男人,更包括世界上二分之一的女性。《共产党宣言》里说,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今天看来,女性解放也是全体的解放。在和父权制对抗的路上,每一个男女都是同样的战士。

或许,三八妇女节其实就该像那年的工厂女工一样,被反复提起、被不断唤醒。只要“女神”“女王”“女生”这种造词还在,我们就得再把真正的故事讲一遍——让人记得,一切真正的尊严,都不是商家短信,也不是化妆品广告送来的。是劳动,是自主,是坚韧,是一种敢于争取命运的底气。你说,下次“女神节”还会不会来?我猜还会。但故事不会完,只要还有人为平等而进步、而战斗,节日的意义就不会死去。

拒绝“女神节”,拒绝“女王节”,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女神节是几月几号(拒绝女神节)》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