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千万别糊涂:办“门慢”真要先住院吗?我和妈妈亲历后的核查方法
我和我妈都有糖尿病,听别人说办个“门慢”可以有药费和就医上的优惠,心里想着能省就省。昨天特意到医院门诊问了,结果有个女医生直截了当地说“办门慢不划算,买药和住院优惠不了多少”,还说“要先住院才能办理”。说实话,我当场愣住了——办个门慢竟然还要先住院?这不是让我多花钱吗?回家后我越想越不放心,觉得医院一句话不能当定论,得自己去查清楚。
我朋友小李碰到过类似事,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的慢性病随诊,直接就有定期处方和门诊慢病登记,药费能有一定折扣,关键是慢性病管理会把药量和复查安排出来,省了不少时间和担心。但我同事张姐当年被一家三甲医院要求先住院做进一步检查、开证明后才能登记,后台走的流程看起来像是医院内部对报销的操作习惯,不完全等同于医保政策本身。由此我慢慢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医生是不是对”,而是“各地、各医院的执行细则不同”,有的地方社区就能办,有的地方医院流程复杂,甚至有人会把行政执行当成专业建议来讲。
要不要办、值不值办,说白了要从三件事核算清楚。先弄清楚你常年的药费和就诊频率,如果每天或每月药费占家庭开支很大,哪怕折扣只有一成,长期下来也可能划算。其次去医保窗口或药房询问清楚“门慢登记”的具体优惠范围和生效条件,问清是不是只对门诊药费、还是也包含检查和住院,必要时争取书面或至少拍照保存的政策说明。再者别只听一位医生的口头说法,如果被告知必须住院来办理,先问清楚住院的医学依据和医保报销条款,必要时到医院医保办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实,很多地方的慢病管理是鼓励在基层登记,不应该以住院为前提。
我个人的做法是这样:先把我和我妈的既往病历、最近的血糖化验单和购药发票准备好,分别去门诊慢病管理科和医院医保办问清登记流程,然后到药房试算一次如果登记成功后每月能省多少。说实话,动手算一算就能看出值不值,因为有些地方的优惠只针对特定药品或特定医保目录,根本不包括你常用的那几种口服药或胰岛素,遇到这种情况办了也省不了多少钱。还有一种情况比较隐蔽,就是有人为了缩短审批、或规避某些流程,建议住院确认病种,这时候千万别盲目听信,先要求把政策来源说清楚,或者向医保局电话咨询并记录通话时间与内容。
最后不得不说,医疗系统正在往数字化、社区化方向走,慢性病管理更倾向于把随访下沉到基层、减少不必要的住院。但现实里信息不对称,医生的话可能反映的是医院的执行习惯而非政策本身,所以当医生说“太麻烦”或“没啥优惠”时,你完全有理由去多问几个人、多看几份资料。我的建议是先核实政策,再测算成本,能在社区办的优先走社区渠道;被要求住院办理时要索要书面依据或直接向医保窗口核实,别让“方便医院操作”变成你多花的钱包漏洞。
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医院一句话就决定你要不要办理某项手续?说说你的经历和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行政执行专业介绍(我和我妈都有糖尿病听别人说办个门慢就是看)》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