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建筑史与文学史的交汇处,名楼(阁)始终是那么的耀眼。
最终,几座楼阁因“楼以文传,文以楼显”的奇迹,跨越战火与时光屹立至今。
毫无疑问,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巅峰,更是中华精神的血脉载体。
江南三大名楼:长江流域的文化圣殿
明代漆器上,已雕刻三大名楼景致,如故宫藏剔红岳阳楼图盒,见证其文化符号地位。
1.黄鹤楼(武汉)。
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初为军事瞭望塔。
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令李白搁笔叹服,从此名震天下。
此楼,于1985年重建于蛇山,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通高51.4米,登楼可揽长江浩荡。
2.岳阳楼(岳阳)。
正所谓“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前身为三国鲁肃阅军楼,唐代定名。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使其成为士人精神图腾。
现存清代光绪年木构原貌,三层盔顶纯木结构,高19.42米,无钉无铆,榫卯巧夺天工。
3.滕王阁(南昌)。
号称“江南名楼之首”,唐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婴始建。
王勃即席挥毫《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成千古绝唱。
现存“九重凌霄”,1989年重建后高57.5米,明三暗七层,鎏金重檐压江而立,为三大名楼最高者。
四大名楼:从江南到中原的文明坐标
事实上,四大名楼是在三大名楼基础上加入 鹳雀楼(山西永济),构成更恢弘的“中国四大名楼”体系。
关于鹳雀楼,源自北周(557年)军事楼改造而来。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赋予其哲学高度。
73.9米的仿唐建筑冠绝四楼,登楼可眺黄河奔涌、中条苍茫。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四大名楼第四楼其实是有争议的。
例如,蓬莱阁曾列“四大名楼”(如宋代《蓬莱阁记》载其仙阁盛名)。
但因偏处胶东且文学关联弱,近代多被鹳雀楼取代。
“江南四大名楼”之谜:是概念扩容也是文化扩容
需注意,“江南四大名楼”并无权威定论,大概率是民间对“三大名楼+1”的衍生说法。
具体来说,江南四大名楼,是指中国长江以南的四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建筑。
可以肯定的是,江南四大名楼中有三个楼是固定的。
也就是中国三大名楼之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
不过,关于第四个楼存在众多不同说法,主要集中在南京阅江楼、容县真武阁 、德兴聚远楼 。
以及扬州栖灵塔、镇江芙蓉楼 、黔阳芙蓉楼 、九江浔阳楼 、宣城谢朓楼 、杭州城隍阁、武宁西海楼等。
分析江南四大名楼之第四楼争议可知,江南名楼、阁实在是太多,太过密集了。
也因此,各地都想:自己有楼阁入选中国名楼。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中国三大名楼”+“一个江南名楼”之“江南四大名楼”概念。
不过,归根结底仅中国三大楼,具备“文楼互铸”的史诗级影响力。
后语
中国历史上的名楼、阁,其文化名大比较响亮,其目的主要还是希望文脉永世长存。
从崔颢的黄鹤烟云,到范仲淹的洞庭忧乐,从王勃的赣江秋色,到王之涣的黄河远眺。
这些名楼、阁早已超越砖木之躯,化作中国人的精神阶梯。
一句话——登名楼、阁不仅是望远,更是与中华千年文明的对视。
来源:汉字乾坤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四大名楼分别在哪里(中国三大四大名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