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英语词,改变了我关键抉择的方式:直觉(intuition)靠得住吗?
今天学了个词,叫intuition,直觉。听上去像鸡汤,但说实话,这个词把我最近几年里最纠结的决定都串成了一条线。直觉不是玄学,它是我们在无数细节中累积的瞬间判断,是那个你无法立刻说出理由却感觉“对”或“不对”的声音。我朋友小李就是靠这个声音避免了一次几乎毁掉职业的跳槽,她当时没有把所有简历发完就停手了,结果那家公司三个月后大裁员,她省下了无数痛苦和重来一次的代价。
当然也有反面。我同事张姐曾经把直觉压在一边,完全相信所谓的“数据面”和圈内建议,于是把几年积蓄投进一个听起来靠谱的创业项目。项目最初看着光鲜,合同里全是漂亮数字,可是张姐总有种莫名的不安感——她选择忽视,最后损失惨重。回过头才发现,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其实来源于对方口气中的小细节、交流里的回避和一两次无法解释的延迟回复。直觉失败的时候,并不是它没有价值,而是没被校准、没做小范围实验就被当成真理。
所以我现在对待直觉的方式有了规则,首先我会听身体的第一反应,它往往比头脑更诚实;其次我不会把直觉当止损或者赌注,而是把它当一个信号去做小规模验证,譬如三天内做一个简短电话、试算一个小模型、或者安排一次面对面聊聊;再者我会把每次重要决定记录下来,写下当时的感觉和后来的结果,时间久了你就会知道哪些直觉靠谱,哪些是焦虑的假影;最后我会把直觉和数据并列看待,不是二选一,而是让它们相互校正——好的设计师和优秀的管理者都是既听直觉也看数据的人。
城市生活让人越来越害怕“凭感觉”做决定,我们被算法和表格绑架,生怕出错被人笑话。说白了,不敢相信直觉往往是因为我们没办法解释它,从而在群体压力下选择最安全的路线。但值得注意的是,直觉不是神谕,它是经验的快照,需要被练习和检验。我的结论是:愿意让直觉参与决策的人,不是更冲动,而是更会在复杂信息里抓住关键,是更善于用有限时间做出高质量选择的人。
未来的职场更看重这种“直觉+数据”的混合能力。你可以每天花五分钟回想一个小决定,把感受写下来,然后每周用一次小实验去验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训练,能把原本含糊的声音慢慢变成可靠的信号。说实话,我觉得直觉越被训练,它就越像一个忠实的老朋友,给你最快的提醒,同时也愿意接受检验和改正。
你有没有过靠直觉做出让自己既庆幸又后怕的决定?说说那一次直觉来临的场景和最后的结果,听听你的经历会让我学到更多。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当然的英文(单词学习intuition)》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