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符奇志 2025-09-16 电脑 4 次浏览 0个评论

“小时了了”(xiǎo shí liǎo liǎo)是中国古代流传甚广的成语,专门用来形容人在幼年时期聪明伶俐、才智出众,其典故源自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言语》,主角正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孔融的早慧,更藏着对“天赋与成长”的深刻思考。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孔融出身儒学世家,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自幼受家庭熏陶,对诗书礼仪有着远超同龄人的理解。在他十岁那年,父亲孔宙因公务要去洛阳,孔融好奇这座京城的风貌,便主动请求随行。当时的洛阳有位大名士叫李元礼,曾任司隶校尉,学识渊博且品行高洁,是天下文人雅士敬仰的对象。不过,李元礼为人清高,不是至亲好友或有名望的才俊,根本无法进入他的府邸拜访,他家门前常年门庭若市,却鲜少有人能得他亲自接待。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孔融早就听闻李元礼的名声,抵达洛阳后,便一心想登门拜访。他独自来到李府门前,对着守门的仆人恭敬说道:“劳烦通报李府君,我是他的亲戚,特来拜见。”仆人见他虽年幼,却举止端庄、谈吐有礼,便不敢怠慢,立刻进去通报。李元礼听说有“亲戚”来访,出门一看,竟是个素不相识的孩童,心中疑惑,便问道:“我与你素未谋面,你说我们是亲戚,不知这亲戚关系从何而来?”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面对李元礼的疑问,孔融没有丝毫慌张,反而从容不迫地回答:“我的祖先孔子,曾专程前往周朝,向您的祖先老子(李耳)请教礼仪之道,两人结为挚友,这份交情延续下来,我们两家便是世交,这难道不是亲戚吗?”这番话一出口,在场的宾客都惊呆了——一个十岁孩童,不仅熟知先祖典故,还能巧妙地将两家渊源联系起来,逻辑清晰且不失礼节。李元礼也大为惊叹,连连称赞孔融“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当即邀请他入座,还让家人准备茶水点心,对他十分看重。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就在众人围着孔融夸赞不已时,太中大夫陈韪恰巧前来拜访。陈韪是当时的官员,也是有名的文人,听闻众人对一个孩童赞不绝口,又听人复述了孔融与李元礼的对话,却并不认同,反而带着几分轻视的语气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再聪明,长大了也未必能有什么出息”。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这话恰好被孔融听到,他当即站起身,对着陈韪躬身行了一礼,不卑不亢地反问:“照您这么说,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非常聪明的吧?”这句话看似是在称赞陈韪,实则暗藏逻辑反击——若按陈韪“小时聪明长大未必好”的说法,如今陈韪的平庸(暗指他方才的轻率评价),反推回去不就是“小时候很聪明”吗?这一问让陈韪瞬间语塞,脸涨得通红,站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在场的宾客也忍不住暗自偷笑。李元礼见状,更是对孔融刮目相看,感慨道:“这孩子如此机敏,将来必定能成为栋梁之材!”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后来,“小时了了”逐渐成为固定成语,不过它的含义需要结合故事中的语境完整理解。它既可以用来夸赞孩童早年的聪慧,比如“这孩子三岁就能背诗,真是小时了了”;但更多时候,会与陈韪的“大未必佳”连用,形成一种辩证的提醒——天赋只是成长的起点,若想在成年后有所成就,还需靠后天的努力与积累,切忌因“幼年聪慧”而骄傲懈怠,最终落得“大未必佳”的遗憾。这个典故也正因这份深刻的现实意义,流传千年仍被人们频繁提及。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