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饭不可吃太饱,人不可做太绝。”年轻时总觉得这话太过圆滑,直到读过几卷史书才明白——那些处事总留三分余地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最是经典。当年公子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带钩,险些丧命。即位后本可杀之泄愤,却听了鲍叔牙的劝告,不仅赦免管仲,更拜为相国。这一念之仁,换来的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若当日赶尽杀绝,何来后来的春秋首霸?
相反,战国时庞涓与孙膑的恩怨就令人唏嘘。庞涓因妒忌孙膑才能,设计陷害使其受膑刑。孙膑逃到齐国后,在马陵道设伏,逼得庞涓自刎身亡。把事做绝,看似除去了心头大患,实则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真正的大智慧,都懂得“围城必阙”的道理。《孙子兵法》云:“归师勿遏,围师必阙。”聪明的将军围城时总会留个缺口,不是心慈手软,而是知道逼到绝路的敌人会拼死反抗。处世何尝不是如此?给对手留退路,就是给自己留生机。
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抓了放,放了抓,终使南人心服口服。若第一次就斩首示众,西南边境岂能长治久安?这种“攻心为上”的智慧,比刀剑更锋利。
官场上,清代的曾国藩深谙此道。他平定太平天国后,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正是因他懂得“花未全开月未圆”的道理。在奏折中自称“臣才具平常”,主动裁撤湘军,给足了朝廷体面。
市井间也是如此。明朝商人沈万三富可敌国,却因在朱元璋面前炫耀财力,说要出资犒军,触怒龙颜,最终家破人亡。而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急流勇退,三散家财又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圣。
古人造字藏着大智慧——“绝”字是丝线加刀,意为断丝成绝。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就像这根丝线,刀锋太利,一刀两断容易,想再接起来就难了。
处事留三寸,话不说满,事不做绝。这三分余地,养的是德行,攒的是福报,留的是后路。毕竟人生路长,保不准哪天就要在某个渡口再相见。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日后好相见的前一句是什么(做人三寸留余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