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端午节,这时估计很多人都吃上了粽子,粽子一般有白糯米(分圆粒和长粒)粽子、黄谷米粽子、稻粟(高粱)粽子,还有从南方来的肉粽子。市场上售卖的粽子,大部分是用苇叶做皮,大米做馅,再添加肉、大枣等做为辅料做成各种味道的粽子。但是,全天下可能只有我们商洛人是用槲叶做皮米做馅,粽里透着槲叶的特殊香味的粽子,很多嫁到商洛以外的女儿们和漂泊在外男儿们,每到端午节都会怀念起家乡的槲叶粽香。但是,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槲叶做皮,黄糜子做馅的糜子粽子,我最后一次吃真正的糜子粽子也快二十年了,现在又到了端午节,想想那馋人的糜子粽香,我都不知道端午该是什么味道了。
小时候大家都穷,平时大家经常吃的都是黑面馍、包谷面馍、杂面。总子,粗粮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小孩子们最盼望过节,大人也喜欢过节,但大人对过节很纠结,过节虽然能吃上好吃的,但也增大了家庭的开支。这中间,端午节就是一个特好的节日,因为一个家庭一年最难熬的时间就是春季到麦收前夕,这段时光就是所谓的“度春慌”,端午节正好在麦子刚开镰的时间,人们吃着香喷喷的槲叶粽子,把肚子吃的撑撑的,去迎接一年的第一个收获季节。
那个时候,大米实行的供应制,特别是对于我们大西北人,是把大米按细粮供应的,也只有干部家庭能吃上几斤大米,一般的农民家庭常年难见一粒大米,而大米粽子对于我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大大的奢侈品。在我们老家,家家有的是糜子,每年端午节家家都包的是糜子粽子,因此,端午节一大清早,村里的上空飘的都是糜子的香味和槲叶的香味。包粽子,是一年一个最热闹的事。包粽子先要打(买)好槲叶碾好米。槲叶树是商洛山一种特有树种,槲叶长在远处高高的大山上的槲叶树上,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几号后,村里人就会结伴到远处的大圣山上采摘槲叶,我们老家人把采摘槲叶叫做“打槲叶”,家里没有劳力的人,也会到集市上买回槲叶。槲叶的新鲜叶子是不能直接包粽子的,村里人把打(买)回的槲叶阴干(不能暴晒),在端午前两天先在锅里蒸煮,然后到河里洗净备用。洗槲叶,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活,村里人一般都在同一天洗槲叶,上午把槲叶在家里煮好,下午家家户户都把煮好的槲叶拿到洛河边扎堆洗槲叶,洗槲叶是洗掉叶子上边的虫子和叶子上长的毛毛,毛毛不搓掉,包出的粽子不好吃,洗槲叶一般是女人和孩子的活,女人们手上不停的干着活,嘴上不停地说着家长里短,说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孩子们说是帮大人干活,不如说是在浅水里嬉闹,一直到太阳落西,天都黑下来了,都不想回家,因为女人们这一天不用去生产队上工,难得一次偷闲,而且双脚泡在凉凉的洛河水里那是十分惬意的,过了今天,过了这个端午节,女人们就要走上夏收农忙的战场。
糜子,是自家地里产的。每年麦收之后,家家都要留一块地种糜子。种糜子是一个技术活,收过麦子的麦茬地要犁过后把土块打碎、土打面。撒糜子籽是最难的技术活,因为糜子籽细小滑溜,撒不均匀,将来长出的苗子就不均匀影响产量。糜子的传统种法就是撒籽种满苗,我们队里有一个撒糜子籽的“老把式”,每年到种糜子的时候都成了香饽饽,由于自己当时年轻对“老把式”不服气,我就把撒糜籽种满苗改成点籽种行行,“老把式”说我是胡弄哩,结果秋收的时候,歪打正着,我的糜子产量比“老把式”的产量还高。种子播下后,经过一场夏雨,苗子就全部出来了,接着,种糜子最难的又一个活计就来了----锄糜子,也就是锄草和留苗,锄糜子有一个口诀“单苗糜子撮撮谷”,糜子苗很细小根底也浅,很难留苗,而且糜子苗和一种野草难辨雌雄,往往锄到最后,地里留下来的全部是野草。糜子收获前夕,麻雀和各种鸟都会来啄食,很多时候都是鸟儿们替人们收获了糜子,也等于是种了收不了。因此,种糜子是一个精细且很劳累的活,而且丰收的希望很渺小,由于产量低,后来种糜子的人越来越少,再到后来也没人种了。新收获的糜子不能上石碾子碾,要连皮保管,等到用的时候,才上石碾,碾过并筛掉糜糠后,糜子的橙黄和光溜十分赏眼,随手抓一把在掌心,拿到鼻子前嗅一嗅,顿时仿佛糜子的粽香早已沁入心脾。洗好槲叶备好糜子,到包粽子的时候,前一晚上把糜子和辅料在水盆里泡好备用。
包粽子一般都在端午的先一天,吃过早饭,女人和孩子开始包粽子,女人负责包粽子孩子们负责“领粽子”,“领粽子”是我们老家的一个特殊,因为我们老家的粽子都是一对对的,我们俗称“一抓粽子”,在包的时候,要把包好两个粽子捆绑在一起才算“一抓”。大人包好第一个,要上小孩先拿好,大人再包好另一个,两个捆扎在一起才算“一抓”,于是就有了“领粽子”这个词语,小孩们既盼望领粽子,又害怕领粽子,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就离吃粽子不远了,但同时又会失去大半天玩耍的自由。后来离开家乡后,发现大家的粽子都是单独一个,只有我们老家的是“一抓”。
煮粽子是最后一道工序,粽子包好后,几乎都到了傍晚,村里人吃过晚饭后,就把包好的粽子摞在锅里,上边盖上篦子,压上石块,锅里的水要没过篦子,盖上锅盖,灶下添柴加火开始大火蒸煮,等到锅烧开后,改为慢火。这时,锅里已飘出粽香,但大人说粽子还没有熟透,要慢火煮一晚上,才能煮出香粽,因此,一晚上灶下是一个干树根或者是大块头的柴不能断火。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还在梦乡的时候,粽子出锅了,大人说新捞出的粽子还不香,还要再在篦子上蒸一会,当你剥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的时候,那个香啊,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体验过了。大人们去地里干活的时候把粽子当干粮,孩子上学的时候把粽子当零食,因此,一家一年要包很多粽子,吃很长时间,因为,粽子比黑面馍好吃、比包谷馍好吃、比杂面好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变化,农民有了种地的自主权,柜子里的粮食越来越多,后来国家又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人们包包的钱也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能吃饱肚子的美食更多,因此,像粽子、月饼等很多传统节日的食品渐渐都淡出了人们的美味序列。提起今天的美好的政策,美好政策带来的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感谢党,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在这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年之际!端午节来了,今年的粽子节又来了,我不由得又回忆起我的黄糜子粽香!
作者:何亚民
2021年端午前夕初稿
2021年端午节二稿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什么的粽子填空形容词(黄糜子粽香)》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