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新年了,这是今年最后一篇文章,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过去经常有朋友提到这个问题,无论是在评论区回复还是私信回复,都无法彻底展开说明,这篇文章算是对朋友们的集中回复,并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1、与字典为伴,勤查字典
古文入门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古文进阶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用其它字典也没问题,可以用来相互印证,但这两部字典是必备。
如果遇到一个字,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查不到怎么办?好办,直接放弃,不要再深究这个字。
如果一个字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查不到,说明这个字非常生僻,这辈子再次遇到的概率几乎为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古文爱好者,没有必要把宝贵的精力用在这些生僻字上,这是专家教授研究的领域,还是不要越界的好。
2、抓住字的本义,用本义统领引申义,梳理延伸链条
《说文解字》这部书非常好,根据字形探究字的本义,但古文爱好者一般不会去接触这部书,那一个字的本义从哪里得知呢?我们退而求其次,用一个变通的办法,不妨把一个字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的第一个义项作为它的本义,然后用本义统领引申义。
举个例子:“眚”在古文中是一个常用字,秦穆公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我们都很熟悉。眚的本义是眼角膜上生的翳子,翳子遮住眼睛影响视力,就像太阳被遮住一样,所以眚又引申为日食。古人认为日食是一种灾异,所以眚又引申为灾异。古人认为天象是地上人事的反映,日食是由皇帝的过失引起的,所以眚又引申为过失。延伸链条:翳子→日食→灾异→过失。一个链条下来,我们就能轻松地记住眚的含义,这样比死记硬背四个义项要容易得多。
又比如:刍的本义是割草,引申义都与草有关,既可指割草的人,又可指草料,由草料又引申出吃草料的牲口和喂牲口吃草料。延伸链条:割草→割草的人(动作主体),草料(动作对象)→吃草料的牲口,喂牲口吃草料。
3、理解记忆一些常见部首的含义
《王力古汉语字典》对一些重要的部首都做了概括性介绍。比如部首“页”,页的本义是头,页部的字大多与头有关。a.头上或与头相连的部分,如额、颈、须。b.头的样子,如顷(头不正)、颁(大头)。c.顿(以头叩地)、颔(点头)。
理解部首的含义,可以根据部首猜测某个生字的意思。比如《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不太常见,但“酉”部的字大多与酒相关,所以酾虽生僻,但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文意,这种方法在我们泛读时特别有用,泛读时理解文章大概即可,并不需要我们字斟句酌。
理解部首的含义,还有助于我们区别形近字。比如“忾”和“饩”,“心”部与心有关,忾表示愤怒;“食”部与食物有关,饩表示送人食物。又如“禳”和“攘”,“示”部与祭祀有关,禳表示祭祀以消灾除害;“手”部与手或动作有关,攘表示驱除、排斥。
建议把《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关于部首的介绍摘抄到一个笔记本上并理解记忆,这种方法对记忆古汉语字词的意思有事半功倍之效。
4、在书上做标记要讲究方法
简单介绍一下我做标记的方法。
P100.《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P200. P300.)
P200.《子产论尹何为邑》:“微子之言,吾不知也。”(P100. P300.)
P300.《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P100. P200.)
读《古文观止》时,“微”表示没有的意思,大概有三处。为了把这三处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这样做标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出现在第100页,在“微”字旁边标上P200. P300.,这样,我们就能迅速找到第200页“微子之言,吾不知也”,第300页“微斯人,吾谁与归”。同理,读到第200页“微子之言,吾不知也”,我们也能迅速锁定和它相关的两个句子,读到第300页“微斯人,吾谁与归”,又能快速找到另外两个句子。这样下来,我们就加深了对“微”字的理解和记忆。
只要能做对比、联系记忆的,这个方法都能用。又比如:
P100.《为徐敬业讨武瞾檄》:“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P200.)
P200.《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P100.)
再如:
P100.《进学解》:“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P200.)
P200.《五人墓碑记》:“呼中丞之名而詈之。”(P100.)
通过对比,我们能轻松地辨别漦和嫠、訾和詈。
这是我读古文最常用的一种标记方法,用多了成习惯,时间长了,每个字词都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它字词存在联系,不知不觉间,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个字词网。
5、总结记忆
这也是我常用的方法,之前写过几篇这样的文章。
比如:
总结记忆形近字:穀、榖、毂、彀、縠、瑴,这六个字长得很像,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总结记忆古文中表示走的词汇:逡巡、趑趄、彳亍、徘徊、蹒跚、蹉跎等。
总结记忆表示身体各部分的词汇:题、频、颠、准、膺、龆、龀等。
总结记忆表示坟墓的词汇:坟、墓、冢、丘、封、垄等。
总结记忆《世说新语》中容易出错的词汇:消息、标榜、委曲等。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翻,以上我都做过总结,可以参考。
6、做笔记的方法
对一些重要的词汇,或者经常出错的词汇,我们可以总结到一个笔记本上。
我的方法,笔记本分左右两面,使用时只用右面,遇到和已记录的笔记相关的内容时,记在对应处的左面,长时间下来,这样的笔记就是一本宝藏。
7、对字的多个义项,在书上做笔记时不要贪多
举例说明:
《前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如果我们不确定“攘”的含义,查字典,“攘”有四个义项:排斥;侵夺;偷窃;捋。在这个句子中,“攘”是排斥的意思,一般来讲,我们会把这个义项标在这个字旁边,那剩下的三个义项呢,要不要也一起标上?
我的建议,最好不要这样做,只有把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它。有时笔记做的多,不见得是好事,贪多嚼不烂。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强毋攘弱,众毋暴寡。”(侵夺)
《沧浪亭记》:“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窃取)
《李陵答苏武书》:“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捋袖子)
见一个,标一个义项,然后标注页码,使用第4条说的方法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这样做,每个义项都有对应的例句,容易理解记忆,又有页码联系,见到一个可以迅速找到另外三个。
8、大量阅读
古文阅读讲究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精读《古文观止》百遍也代替不了泛读的作用。
经常有朋友问,为什么我读了多遍《古文观止》,也背了不少名篇,但读其它古文时还是磕磕绊绊?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学完《古文观止》甚至于熟读背诵其中三五十篇就可以轻松读懂其它古文,这种说法在网上大行其道,让我们高估了《古文观止》的作用,而低估了古典文献的阅读难度。二是我们只重视精读《古文观止》,却忽视了泛读,从《古文观止》中学到的东西没有实际运用到泛读中去。
拿我们学数学打个比方,精读就是学习课本例题,泛读就是做课后习题,只学例题不做习题能学好数学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一定要重视泛读,没有泛读,就等于我们从精读中学到的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等,从来没有实际运用过,而一切知识,如果长时间不用,都会被遗忘的。
至于泛读的材料,这里就不介绍了,我国的古籍浩如烟海,其它的不论,一部二十四史难道还不够我们读一辈子吗?
最后,再次祝朋友们新年快乐!我们明年见!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出师表中攘除奸凶中的攘是什么意思(读古文观止总是记不住字词的意思)》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