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已经变了,“砸钱搞大摊子”的模式不再是普罗大众的活路。“船大难掉头”,普通人更该做好“小船慢行”。尤其是一个人创业,成本低、风险可控,即使失败也不会让家庭陷入困境。
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据某知名财经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注册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近12%,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单人创业项目。
经济环境虽不乐观,但个人小本创业者却在涌现,各类“慢经济”“兴趣经济”“自媒体 创作者”等关键词也逐渐成为网络热搜。
身边不少真实案例印证了这一趋势。比如35岁的小李,原属技术岗位,辞职后用手机拍摄自己做饭、修理家具的视频,半年吸粉5万,每月自媒体广告和小店带货收入超万元。还有55岁的王阿姨退休没几年,在朋友圈卖自制糕点,日流水上千,成为社区明星。
统计显示,那些能持续稳定输出内容,并聚焦自己擅长领域的个体创业者,成功率远高于追求“大而全”的传统创业者。实际上,“单人模式”不仅节约了运营成本,更减少了沟通协作、内部摩擦等“隐形消耗”。
普通人创业必须做到三件事:第一选自己有兴趣想干的事。兴趣是创业的“第一生产力”,事实上,当下不少爆红的创业者起点不过是“兴趣视频”,如B站美食区“办公室小野”、抖音上的业余厨师、木工达人,无一不是用热爱聚集流量,最终实现变现。
第二不要迷信完美计划,很多草根创业故事其实都是边干边调整。正如调查采访时某位创业者所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打磨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三流计划加上一流执行力,远胜空谈完美策略。
第三则是“短视频+自媒体”,抓住时代风口,积累社群资源。这已是公认的新赛道。2024数据显示,国内短视频用户已突破10亿大关,个人账号的变现渠道不断丰富。只要内容有趣、有价值,就能跨越地域、圈层实现影响力的积累,乃至商业转化。
比如 一位骑行爱好者,仅靠直播骑行日常,不到一年就获得企业赞助,再加上粉丝打赏,每月收入远超原本工资。
当然,小而精的创业路也并非毫无挑战。如何把握自身优势,抵抗刚开始无人问津的孤独?如何持续输出,被算法青睐的优质内容,获取稳定流量?这些都需要决心与学习能力。
不同年龄阶段创业方式也有区别。对于55-65岁的中老年,社区服务、自家手艺、家庭园艺等往往是突围的方向。而年轻群体则可以聚焦数码技能、内容创作、线上销售等新兴赛道。
过去老派做法认为“创业必须有团队、有本钱”,但在现今网络经济共存的大环境下,一个人的品牌同样能成气候,这也是经济多元化、社会包容性提升的重要标志。
回顾整体,中国目前正处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高速发展期。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小而精,专而新”的个体创业正成为主流。
普通人不是没有路,只要你坚定热爱、死磕执行力、看清自媒体风口,成功未必遥不可及,财富的故事就在身边发生。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尝试一次属于自己的事业呢?创业困难众多,但前路隐藏着无限可能。相信勇敢尝试的你今年一定顺风顺水,收获满满!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一个人怎样创业(普通人创业)》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