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是“规矩”还是“规则”?如何理解“潜规则”?

我们经常说“被潜了”是什么意思?“被潜了”是中文网络语境中常见的表达,通常指代“被潜规则”的简化说法,即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因权力、利益或其他压力,被迫接受或参与违背自身意愿的行为。这一用法常见于职场、娱乐圈等存在权力不对等的场景。
例如:
职场潜规则:下属被迫接受上司的不当要求以换取晋升机会,或被迫参与灰色交易;
情感操控:关系中一方通过精神操纵使另一方陷入被动,例如通过贬低、孤立等手段控制对方行为;
娱乐行业:新人演员或从业者被要求妥协于行业内的隐性规则以获取资源。
该表达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强调被迫性和非自愿性。若存在被迫性和非自愿性,那么一定有对象在操纵和强迫,或者有人利用潜规则得到利益,同样也存在互潜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进一步了解一下潜规则的具体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应对方式。

1. 潜规则的双重属性
潜规则既不完全等同于规则(明文的制度性约束),也不完全属于规矩(传统的道德性约定),而是两者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结合体。
从形式上看:潜规则像规则一样具有实际约束力,但缺乏明文规定。
从来源上看:潜规则像规矩一样依赖群体默契,但往往涉及利益交换。
典型表现:职场中的"酒桌文化"既不是公司制度(非规则),也不属于传统礼仪(非规矩),而是通过实践形成的权力博弈方式。
2. 与规则、规矩的核心差异
从公开性上看,不同于规则的明文公开,也不同于规矩的半公开和代代相传,潜规则是完全隐蔽的。
从约束力来源看,规则具有制度强制力,规矩带有道德压力,而潜规则属于利益交换与权力威慑。
从变更方式上看,规则通过法定程序修订,规矩靠文化自然演进,而潜规则是靠权力主体私下协商。
所以潜规则更像是一种隐性的规则,并潜藏着巨大的利益,从而形成一种不明言说的规矩,权力主体通过权力让渡操控,迫使被潜之人参与交换。
3. 动态转化关系
潜规则可向两个方向演化:
规则化:当潜规则被权力主体明文化时(如某些行业标准),就转化为正式规则。
规矩化:当潜规则被社会广泛接受为道德准则时(如"人情债"),则演变为新规矩。

4. 社会功能的两面性
积极面:弥补明规则僵化,如某些行业的非正式合作流程能提高效率。
消极面:破坏公平竞争,如升学就业中的隐性门槛。
关键区别:当潜规则服务于公共利益时接近规矩,服务于私利时则异化为反规则。
潜规则在不同场景中发挥的作用,既包含社交技巧也涉及人性本质。比如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资源交换和价值交换,所以无法提供价值的关系最终会自然淘汰。再比如当领导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对员工提出要求时,实际上往往已经是既定决策,这就需要员工敏锐捕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依赖潜规则可能影响真诚的人际交往,关键是要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保持道德底线,或者通过制度完善将合理潜规则明文化。

大家好,我是小逸,是丁吉虎老师的认知成长助理,深度咨询与预约课程请微信搜索丁吉虎。
丁吉虎《知见》是丁吉虎认知成长序列化课程的一个板块,主要记录丁吉虎在咨询过程和人生体验中的思考和见解,内容涉及人性,认知,思维,情感,婚姻,亲子,社会,人生以及传统文化等领域,旨在通过具体现象深度剖析和高维理念的更新迭代,让不同生存环境中的众生对照自我,得到觉知,启发和进化,促进成长,变得更好,对接美好的人生使命。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什么是潜规则(潜规则是规矩还是规则如何理解潜规则)》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