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只要44.5元,他们用一笔小账守住了几十年亲情,这个家规我越看越佩服
芜湖有个老规矩,叫“送节”。过年过节,晚辈不一定买多少贵重的东西,但必须有人带着礼物去看望长辈,东西不多,礼数不能少。说实话,这种仪式感一开始让我有点不适应,尤其是我来自东北,亲戚之间的钱啊情啊,没必要算得那么清清楚楚。
麻团儿是家里的“跑腿代表”。这次中秋他买了六个苹果、一包糕点、一条烟、两瓶酒,总共178块钱。麻团儿回到家就在姐弟群里发了条消息,四个姐妹每人转给他44.5元。这个数听着有点奇怪,但在他们家,丁是丁、卯是卯,从来不拖泥带水。
刚开始我觉得这样太计较了。可是慢慢我发现,这种看似小气的精确,其实是一种情绪管理的巧妙方式。每年有人代表去做这件事,代表先垫付,大家在群里平摊,既不让代表寒了心,也不给其他人埋下欠条和心事。长年累月下来,最容易坏掉的不是钱,而是那些藏在肚子里的“我为你花了多少”的账本。
相反,我也见过因为不讲清楚而生怨的例子。麻团儿和朋友w去黄山玩,是w开车、订房、吃饭都抢着付。麻团儿回来说想AA,w不接受,结果气氛就僵了。w以为自己付钱是对朋友好,麻团儿却觉得自己被推到了“欠人情”的位置。说白了,付钱这件事,表面是金钱流动,实则是心理账户的写入和记账方式的冲突。
我觉得把钱和规则说清楚,并不是冷漠,而是尊重。首先要明确谁是代表,代表垫付的范围到底包括哪些东西;其次要约定好平摊的口径,是精确到小数还是按人头大概分摊;再者把转账透明化,群里写明用途,转账就不需要再做口头解释。这样一来,大家不用耗费感情去“试探”,也不必在后来去算旧账,关系反而会更轻松。
这种做法的好处不止于家庭,放大到朋友圈、同事聚餐、甚至小型合伙,也都能减少误会。未来我们会越来越多地与非血缘的人建立长期关系,这种把规则外化、把成本公开化的相处方式,会成为新的成熟社交技能。不得不说,钱小,情大,但把钱讲清楚,情才能更踏实。
你们家有没有类似的“规矩”?或者你经历过因为没说清楚而闹矛盾的场景,能不能说说过程和感受,大家互相学学怎么把亲情和钱处理得更轻松?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丁是丁卯是卯的意思解释(丁是丁卯是卯最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