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儿,先替还在实验室熬夜的你松口气:六年才不是拖延,是科研本来的节奏。
昨天刷到一条热帖,哈佛博士后晒出自己博士证书,配文“整整用了74个月”,点赞十万,评论区一水儿的“原来大神也这么慢”。
我突然想把话挑明:六年毕业,全球都在排队,根本谈不上失败。
把美国高校成绩单摊开看,本科直博的起点大把人,前三年猛上课、刷资格考,第五年才摸到课题门槛的比比皆是。
国内985的官方学制写着3到4年,可真能踩着点走的人,要么早有硕士两篇顶刊,要么导师提前安排流水线实验。
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光是设备罢工、疫情封楼就耗掉小半年;动物模型换了一茬又一茬,数据刚写好, reviewers一句“补实验”直接打回重开。
更难受的是,导师分派横向课题,给公司跑测试、帮师兄写本子,时间像漏水,全填进别人的KPI。
晚上十一点锁门前走出实验楼,常常脑子是木的,心里只有一句话: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
可隔天太阳一出,又自动滚去做PCR。
欧盟开始搞“博士培训项目”,发双倍工资、配双导师、拉去别的国家轮转半年,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慢一点可以,但要稳。
国内也在试“3+2”直博,但面试时还是那句:能发几篇大子刊?
卷不动的人,只能把周期自然拉长,攒够硬货再毕业。
于是有人干脆多蹲一年,把博士后面试用的代表作一次凑齐。
单位招人现在也看明白了:三年拼出来的未必比六年磨出来的有用。
能独立解决卡壳、知道在哪儿摔过坑,比“准时毕业”更值钱。
前几天师兄去新能源厂面试,对方只问了一句话,“你那段两年没出数据的项目后来怎么推进的?
”聊完直接给offer。
企业比谁都懂:科研里全是暗礁,能活着把船开到对岸才是真本事。
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我常刷学校的匿名墙,看见有人说想退学,说自己比同届慢了三年。
我想在下面回复:慢的不是你,是这条路本来就长。
别怕用光所有预算时间,只要手里这张纸出来那天,你知道自己真的造出了世界上原本没有的知识,就够了。
六年不是成绩单上的污点,是你在无人区插下的旗。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一般读博士几年时间(博士几年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