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人为抢一张除夕回家的火车票熬夜刷屏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种对 “团圆” 的执念,早已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流淌了上千年。从魏晋文人围炉夜话,到隋唐帝王燃香守岁,再到宋代市井的傩戏狂欢,古代的除夕,从来不是简单的 “过年”,而是一场融合了信仰、亲情与社会秩序的文化仪式。我们不妨循着历史的脉络,看看古人是如何度过这一年中最特殊的夜晚。
若说除夕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守岁” 绝对能排第一。这种 “达旦不眠” 的传统,早在魏晋时期就已见诸文字。西晋《风土记》里那句 “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看似简单的记载,却藏着古人对时间的敬畏 —— 他们要亲手 “送旧岁、迎新年”,用一整夜的清醒,完成新旧时光的交接。
到了隋唐,守岁的规模堪称 “奢华”。隋炀帝杨广的除夕夜,更是把这种仪式感推向了极致。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大业六年除夕,隋炀帝在洛阳端门街设宴,“积香数百车,焚之,烟气蔽天,光照数十里”。两百多车沉香木和香料一夜烧尽,火焰高达数丈,连几十里外的百姓都能闻到香气。这种近乎 “炫富” 的守岁方式,固然有帝王彰显国力的成分,但也从侧面说明,守岁在当时已成为全民参与的重要习俗。
而到了宋代,守岁则多了几分市井烟火气。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时,曾写下《守岁》《馈岁》《别岁》三首诗,其中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一句,把寻常百姓家的守岁场景写得活灵活现。不同于隋炀帝的铺张,宋代文人的守岁更注重情感交流 —— 家人围坐炉旁,嗑着瓜子,聊着家常,孩子们熬不住打盹,却还硬撑着等新年钟声。这种场景,和今天我们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抢红包的样子,何其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守岁背后还有个实用的 “讲究”——“照虚耗”。古人会在除夕夜点起蜡烛或油灯,让屋子通宵明亮,据说这样能 “驱走虚耗神”,让来年家里财富充实。这种说法看似迷信,却暗含着古人对 “富足生活” 的向往。从魏晋到明清,无论家境贫富,除夕夜的灯火从未熄灭过,因为那不仅是照亮屋子的光,更是照亮人们心中希望的光。
如果说守岁是 “家庭内部” 的仪式,那傩舞就是古代除夕的 “公共狂欢”。这种戴着面具、跳着程式化舞蹈的活动,最初可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 “驱鬼逐疫”。
早在西周时期,傩舞就已成为宫廷祭祀的重要环节。《周礼・夏官》记载,当时每年除夕,宫廷会举行 “大傩” 仪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简单来说,就是由人扮演 “方相氏”—— 一个戴着黄金四目面具、穿着黑衣红裙的 “驱鬼使者”,带着一百多个侍从,在宫里四处走动,驱赶瘟疫和恶鬼。这种仪式庄重而肃穆,是古人应对未知恐惧的一种方式。
到了唐宋,傩舞逐渐从 “宫廷专属” 走向 “全民参与”,娱乐性也大大增强。唐代的民间傩舞,不再是单一的驱鬼动作,而是发展成了有音乐、有剧情的 “小歌舞”。据《唐六典》记载,当时民间的傩舞表演,通常由三四人组成,一人扮 “方相氏”,其他人扮 “小鬼”,伴随着鼓乐,边跳边唱,还会和围观百姓互动。而宋代的傩舞,更是升级成了 “傩戏”,表演者都是教坊出身的专业艺人,不仅有精美的铠甲、旗帜、刀剑等道具,还会扮演 “钟馗”“门神” 等角色,剧情也更加丰富 —— 从驱鬼逐疫,到祈福纳祥,甚至还会加入一些民间故事,引得百姓围观看热闹。
最有意思的是,宋代的傩戏还成了 “亲子活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除夕这天,汴京的街头巷尾,常有 “小儿辈戴假面,穿红衣,往来跳走”,模仿傩舞的动作。这种场景,就像今天的孩子在除夕夜穿新衣、放烟花一样,充满了欢乐的氛围。从西周的 “严肃祭祀” 到宋代的 “全民狂欢”,傩舞的演变,其实是古人从 “敬畏鬼神” 到 “掌控生活” 的心态转变 —— 他们不再只靠 “驱鬼” 来祈求平安,而是学会了在仪式中寻找快乐。
除了守岁和傩舞,古代除夕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 —— 喝椒柏酒。这种用花椒和柏树叶泡成的酒,从汉代开始,就成了除夕餐桌上的 “必备饮品”。但你可能不知道,古人喝椒柏酒,还有个 “反常规” 的讲究:先幼后长。
汉代《四民月令》里明确记载:“正月之旦,是谓正日…… 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里的 “椒酒”,就是椒柏酒。而喝的顺序,是 “年少者先饮,年老者后饮”。为什么会这样?古人的解释很有意思:“年少者得岁,年老者失岁。” 意思是,孩子过年长了一岁,是 “得”,应该先喝,庆祝成长;老人过年少了一岁,是 “失”,要后喝,体现对他们的尊重。这种看似 “反传统” 的顺序,其实藏着古人 “重视子孙、尊敬长者” 的伦理智慧 —— 既鼓励晚辈成长,又安抚长辈的情绪,一杯酒里,满是人情世故。
到了唐代,椒柏酒的 “仪式感” 更强了。据《唐六典》记载,当时宫廷会在除夕这天,由皇帝亲自向大臣赐椒柏酒,大臣们要 “舞蹈拜谢”。而民间,百姓会在除夕夜先用椒柏酒祭祖,再全家共饮。这种 “先敬神、再敬人” 的流程,体现了古人 “敬天法祖” 的信仰 —— 他们相信,只有先感谢天地祖先的庇佑,才能在新的一年里获得平安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椒柏酒不仅有 “文化意义”,还有 “实用价值”。古代医学认为,花椒能 “温中行气”,柏树叶能 “清热凉血”,用它们泡的酒,有 “驱寒健身” 的功效。在寒冷的除夕夜,喝上一杯温热的椒柏酒,既能暖身,又能祈福,难怪这种习俗能流传上千年。
从魏晋的守岁灯火,到唐宋的傩舞狂欢,再到汉晋的椒柏酒香,古代的除夕习俗或许在形式上不断变化,但核心从未改变 —— 对团圆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隋炀帝的沉香火焰早已熄灭,但家人围坐的温暖依旧;宋代的傩戏面具早已尘封,但人们对平安的祈愿仍在继续;椒柏酒的味道或许已被红酒、白酒取代,但 “敬老爱幼” 的伦理智慧,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承。
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再相信 “照虚耗” 能驱邪,也不再跳傩舞驱疫,但在除夕这天,我们依然会不远千里赶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这种刻在骨子里的 “团圆情结”,正是千百年除夕文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正如苏东坡在《守岁》中写的:“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除夕永远是一个 “总结过去、迎接未来” 的节点 —— 在这一天,我们回望一年的得失,也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而这份期待,正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也是我们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除夕这天能拜年吗(古代除夕千百年的团圆与祈福仪式)》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