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解释及出处介绍(桃之夭夭一天认识一个成语)

桃之夭夭解释及出处介绍(桃之夭夭一天认识一个成语)

斯微月 2025-09-21 教程 3 次浏览 0个评论

拼音 táo zhī yāo yāo

解释 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出处 《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礼记 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例子 那知卢才听见钮成死了,料道不肯干休,已先桃之夭夭,不在话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

用法 作谓语;是逃跑诙谐的说法。

感情 桃之夭夭是中性词。

近义 逃之夭夭

桃之夭夭(一天认识一个成语)

词语解释

桃之夭夭[ táo zhī yāo yāo ]

⒈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后以喻事物的繁荣兴盛。

⒉ 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引证解释

⒈ 后以喻事物的繁荣兴盛。

引《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 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

《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天地会起义·劫富济贫》:“桃之夭夭,兄弟尽招。”

程英 注:“这里取其繁荣茂盛的意思,用来比喻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

⒉ 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此义今多写作“逃之夭夭”。

引《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那知 卢才 听见 钮成 死了,料道不肯干休,已先桃之夭夭,不在话下。”

明 无名氏 《飞丸记·代女捐生》:“老爷分付杀他,我生怕他桃之夭夭。”

郭沫若 《创造十年》八:“就这样在那儿住了有一个礼拜光景,工作丝毫也不能做,并连逼在近旁的 太湖 都不曾去过,又只好桃之夭夭了。”

桃之夭夭[ táo zhī yāo yāo ]

⒈ 形容桃树的花、叶茂盛美丽。语出后因桃音谐「逃」,故用以比喻逃跑。也作「逃之夭夭」。

引《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两个商量出一条计策来,俟夜静更深,将店中资本席卷,双双的『桃之夭夭』,不知去向。」

桃之夭夭(一天认识一个成语)

解析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释义:“夭夭” 形容桃树生长茂盛的样子。“灼灼” 则生动地描绘了桃花鲜艳如火的色泽。“华” 通 “花”。整句话的意思是,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啊,它的花儿开得多么鲜艳啊。这个女子要出嫁了,她一定会使家庭和睦美满。后面两段以 “有蕡其实”“其叶蓁蓁” 分别描述了桃树结出丰硕果实、枝叶繁茂的景象,进一步祝福女子出嫁后能让家庭兴旺发达,子孙昌盛。桃之夭夭(一天认识一个成语)

典故出处与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周南》是《诗经》十五国风之首,多为西周时期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桃夭》这首诗是一首古老的贺婚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福和对婚姻生活的向往。文化寓意:在中国文化中,桃花象征着爱情、婚姻和生育。桃树生命力旺盛,桃花鲜艳美丽,果实丰硕,古人以桃树的生长过程来比喻女子的青春美丽、婚姻幸福和家庭繁荣。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也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后来,“桃之夭夭” 这个词语逐渐成为形容女子年轻美丽、充满活力的常用语,也常被用于祝福新婚或赞美婚姻。后世影响:“桃之夭夭” 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诗人、作家在作品中借用桃花或类似的意象来表达爱情、青春、美好的生活等主题。如唐代诗人崔护的 “人面桃花相映红”,就巧妙地化用了《桃夭》的意境,以桃花衬托女子的美丽和爱情的美好。在绘画、民间艺术等领域,桃花也经常被作为重要的题材,用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桃之夭夭(一天认识一个成语)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桃之夭夭解释及出处介绍(桃之夭夭一天认识一个成语)》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