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成了“听秀”,孩子就失去了半张未来的入场券:怎么办才能让他们敢说、愿说、会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话我常挂在心里。说实话,眼下很多课堂看起来像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像是被要求保持安静的观众。尤其在信息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孩子在课堂上不开口,既不是懒,也不是笨,而很可能是缺了一个让人愿意发声的安全场。不得不说,改变并不复杂,但要有耐心,有方法,还有规则的支持。
首先,老师要从“权威主讲”转成“引导交流”。我朋友小李是个小学语文老师,他把课堂语言改了,效果立刻不一样。我记得他开始不再说“你必须回答”,而是常挂一句“你觉得这段话可能在想什么?”这样一句话,把权力从教师桌面上移走,孩子的手就愿意举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在每次提问后给孩子三十秒的“思考时间”,不是让课堂马上进入抢答,而是让沉默变成一种被允许的准备,这种小小的缓冲,能把“怕说错”的孩子变成“敢说试错”的孩子。
其次,要用正向反馈给孩子能力打气。我身边有位同事张姐曾经遇到一个班级,学生发言少到令人心慌。她改变策略,不再只纠正答案对错,而是先肯定发言背后的思考:“你能说出这个联想很棒,这说明你在关注文本的细节。”随后再用一句具体的补充引导孩子完善表达。两个月后,一个原本从不发言的男孩开始在小组里主动提出观点,后来竟然在家长会上读了自己写的短文。可见,表达的习惯常常是靠一连串微小的正向反馈堆砌起来的。
再者,需要把“安全”从口号变成可执行的规则。我遇到过一个案例,班主任老王和学生一起制定了“课堂表达公约”,公约里写着“允许不同观点,不嘲笑”、写着“发言后先倾听再回应”等具体条款。重要的是,他把公约写在黑板上并每周检视一次,对遵守者鼓励,对破坏者用温和的方式纠正。几个月下来,课堂氛围的变化是可感知的:原本低头不语的孩子开始在小组里讨论,观点之间也能有礼貌的碰撞。说白了,规则让脆弱的安全感有了外在支撑,学生才敢把内心的声音带到课堂上。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些微处入手,逐步放大影响力。比如,可以先安排匿名写意见的环节,让最怕当众出错的孩子先用文字表达;接着在课堂上实行短时的同伴分享,让孩子先在小圈子里练习再到全班发言;再者,教师在点评时重点夸“思路清晰”“能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纠错。我的邻居阿梅是个中学老师,她用这样的节奏把班级从沉默拉到了主动,他们班的学生甚至在课外也开始自发讨论问题——这就是从课堂到生活的习得迁移。
不得不提的是家长和学校管理层的配合也很关键。家长别总在孩子面前强调“成绩第一”,而忽视表达和思考的过程。我见过一位家长会上的场景,家长把孩子的问题陈述成“怎么没考好”,学生立刻关上了嘴。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家庭里,父母更在意孩子能否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自然在学校更愿意发声。学校层面如果能把课堂参与纳入评价维度,把表达能力视作成长指标,老师和家长的行为就会发生同步调整。
展望未来,敢说的课堂不只是为了完成一道题,而是为了培养孩子在复杂社会中表达、沟通、反思的能力。说实话,我觉得真正有勇气发言的孩子,往往在未来的职场和人际关系里更有韧性。所幸,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大工程,而是每次课堂上那句鼓励、每次肯定和每条共同制定的规则累积起来的结果。把课堂从“听秀”变成“练习场”,不是让孩子表演,而是给他们练习犯错、被尊重、被引导的权限。
你有没有在课堂上见过让孩子瞬间敢说的话语或者做法?说说你的经历,什么话让孩子愿意开口,什么行为让他们越说越沉默?
来源:苏格拉底名言;素材启发自用户提供内容。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课堂中如何落实(课堂教学让课堂活起来三步激活课堂表达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