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入潼关不解平的解释及原文(潼关谭嗣同 古诗新读)

山入潼关不解平的解释及原文(潼关谭嗣同 古诗新读)

古寒凝 2025-10-13 电脑 5 次浏览 0个评论
潼关(谭嗣同) 古诗新读

《潼关》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谭嗣同在十八岁时所作,创作于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当时,谭嗣同从湖南浏阳出发,前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的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被那里雄伟壮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于是创作了这首赞美之诗。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谭嗣同) 古诗新读

注释

• 潼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 终古:自古以来。

• 簇:丛聚。

•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 束:约束。

•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伟的城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过约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艺术特色

• 雄健豪放的笔触:诗中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 动静结合:首句以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第二句引入“秋风”“马蹄声”打破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动感。

• 寓情于景:通过对潼关地势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社会束缚的不满。

• 对比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潼关的特点。云彩高高簇拥着潼关城,显示了城池的雄伟和威严;山峦进入潼关,却无法使潼关变得平坦,凸显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和地理特点。

• 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诗歌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富有力度,展现了潼关城的雄伟和壮丽,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山入潼关不解平的解释及原文(潼关谭嗣同 古诗新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