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公斤一样吗(想瘦一千克的铁和一千克的棉花一样重)

千克和公斤一样吗(想瘦一千克的铁和一千克的棉花一样重)

乌兴学 2025-10-19 教程 1 次浏览 0个评论
从血糖的生理机制,否定“过午不食”的伪科学减肥逻辑许梦然《想瘦》读书笔记:一千克的铁和一千克的棉花一样重 ,合理摄入喜爱的高热量食物

减肥圈里总有“狠招”流行,比如“过午不食”——不少人抱着“少吃一顿瘦更快”的想法,硬生生扛到第二天早餐,结果却是“3周瘦4斤,1个月胖回6斤”,还落下胃痛、低血糖的毛病。更让人困惑的是,明明戒掉了蛋糕、奶茶,却总在某一天忍不住暴食,陷入“戒断→放纵→反弹”的死循环。

千克和公斤一样吗(想瘦一千克的铁和一千克的棉花一样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这些减肥误区的根源,都藏在我们身体的“血糖生理机制”里。许梦然在《想瘦》一书中,用7年临床经验+科学依据,给出了打破误区的答案:不用过午不食,也不用戒断爱吃的高热量食物,只要抓住“4小时极限法则”和“热量总量优先”两个核心,就能顺应身体规律,实现“不饿、不累、不反弹”的健康减重。今天我们就从生理机制出发,拆解这套科学减肥逻辑。

一、“过午不食”瘦得快?错!血糖机制揭露它的3大危害

很多人迷信“过午不食”,是觉得“减少进食时长=减少热量摄入”,但从血糖生理规律来看,这种方法完全是“饮鸩止渴”——它看似短期掉秤,实则在摧毁代谢、埋下反弹隐患,具体有3大危害。

1. 血糖持续低迷,身体启动“饥荒模式”,代谢直降30%

我们的身体有一套“能量预警系统”,而血糖就是核心信号。经过一夜8-10小时空腹,早餐前血糖本就处于全天低谷;若再坚持“过午不食”,从早餐后到次日早餐前,空腹时间会拉长到16小时以上,血糖会持续走低。

此时身体会误以为“遇到饥荒”,自动启动“省电模式”——把基础代谢速率下调30%以上。要知道,代谢是消耗热量的“主力”,代谢一降,哪怕你吃得少,热量消耗也会变少;更糟的是,身体还会主动“囤积脂肪”,因为它要为下一次“饥荒”储备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过午不食后,稍微正常吃饭就胖得更快——你的代谢已经被“饿坏了”。

2. 低血糖引发“认知崩溃”,报复性暴食根本忍不住

血糖不仅影响代谢,还直接决定大脑状态。大脑的能量来源几乎全靠葡萄糖,当血糖持续偏低时,大脑会出现“能量不足”的信号:你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躁,甚至出现头晕、心慌的症状,而自控力会在此时彻底崩塌。

《想瘦》中记录了一位上班族的经历:为瘦肚子坚持过午不食,第3周加班时突然低血糖晕倒,醒来后疯狂进食——1顿吃了3碗米饭+2份炸鸡,摄入热量远超正常三餐。这种“报复性暴食”不是“意志力差”,而是身体的本能反抗:长期压抑的饥饿感,会在血糖低谷时集中爆发,最终形成“饿→代谢降→暴食→胖→更饿”的恶性循环。

3. 长期空腹伤肠胃,减肥变“养病”

胃部分泌胃酸的节奏,本就与进食规律同步。过午不食时,胃里没有食物中和胃酸,胃酸会持续刺激胃黏膜,长期下来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就像那位上班族,不仅胖回6斤,还落下了胃痛的毛病——减肥没成功,反而把肠胃搞坏了,完全得不偿失。

二、4小时极限法则:贴合血糖规律的“代谢保护方案”,3类人都适用

既然“过午不食”违背血糖规律,那什么吃法才科学?《想瘦》提出的“4小时极限法则”,恰恰贴合人体血糖变化的节奏——它不是“饿肚子”,而是“按时喂饱身体”,从根源保护代谢,还能轻松落地。

1. 先懂原理:血糖每4小时“循环一次”,吃法要踩准节奏

人体进食后,血糖会在2小时左右达到峰值(此时身体开始吸收能量),随后逐渐下降,约4小时后回到餐前水平——这是身体进化出的“能量供给节奏”,就像时钟一样精准。

“4小时极限法则”的核心,就是跟着这个节奏走:起床半小时内吃早餐(唤醒代谢),之后每3-4小时进食1次(含正餐+健康加餐)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血糖始终维持在“安全阈值”内——既不会因血糖骤升(比如暴饮暴食)损伤器官,也不会因血糖骤降(比如长时间空腹)触发“饥荒模式”。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也证实:长期遵守“4小时进食节奏”的人,基础代谢率比“饥一顿饱一顿”的人高15%-20%,脂肪燃烧效率也更高。这不是“主观建议”,而是基于生理规律的“代谢保护方案”。

2. 3类人群的落地方案:不用算卡路里,记住“吃够营养”

很多人觉得“科学减肥太复杂”,但“4小时极限法则”完全零门槛——它不要求你精确计算卡路里,只需要根据作息安排进食,不同人群都能适配:

上班族:7:30吃早餐(1个鸡蛋+1片全麦面包+1杯无糖豆浆),12:00吃午餐(按“112法则”搭配:1拳杂粮饭+1拳鸡胸肉/鱼肉+2拳青菜,外卖也能这么选),15:30加加餐(1个苹果+1小把核桃,办公室抽屉就能备),19:00吃晚餐(清淡为主,比如蔬菜豆腐汤+半拳米饭);宝妈:陪孩子吃早餐时同步进食(避免“孩子吃、自己饿”),孩子午睡时(约10点)吃1个水煮蛋,下午3点孩子吃零食时,自己搭配1小杯无糖酸奶,晚上等孩子睡后(约19:30)吃简单的蔬菜面;学生党:7:00早餐(食堂的杂粮粥+茶叶蛋),11:30午餐(正常打饭,少选油炸菜),15:00加餐(便利店的全麦三明治),18:30晚餐(清淡饮食,避免宵夜)。

这些方案不用特意调整作息,也不用准备复杂餐食,只要记住“4小时吃一次”“每餐有蛋白质+碳水+蔬菜”,就能轻松融入生活。

3. 心理优势:不反人性,减肥从“苦行”变“日常”

减肥失败的关键,往往是“方法反人性”——“过午不食”要求你压抑饥饿感,每一次“忍住不吃”都是对意志力的消耗;而“4小时法则”完全相反,它鼓励你“饿了就吃”,甚至允许你“吃零食”(只要健康、控量)。

《想瘦》中有位宝妈读者反馈:“以前过午不食,看着孩子吃饼干都馋得慌,总觉得自己在‘遭罪’,没坚持1周就放弃了;现在按4小时法则,上午加个鸡蛋、下午吃片全麦面包,再也不觉得委屈,反而能好好吃饭,1个月瘦了3斤。”

这种“不与饥饿为敌”的状态,正是减肥能长期坚持的核心——它不剥夺饮食的愉悦感,让减肥变成“顺应本能”的日常,而不是“需要咬牙扛”的苦行。

三、“1公斤铁=1公斤棉花”:减肥不用戒高热量食物,关键在这3招

除了“过午不食”,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减肥必须戒掉蛋糕、奶茶”——很多人觉得“吃一口高热量食物就会胖”,结果越戒越馋,最后暴食反弹。《想瘦》中用“一千克的铁和一千克的棉花一样重”这个比喻,点破了关键:对体重影响的是“热量总量”,不是“食物种类” 。

1. 先懂比喻:高热量食物≠致胖元凶,热量相等就没区别

“1kg铁和1kg棉花一样重”,放在减肥里就是:不管是“健康的鸡胸肉”还是“爱吃的黑巧克力”,只要热量相等,对体重的影响就没区别——就像铁和棉花,材质不同但重量相同,不会因为“铁看起来重、棉花看起来轻”就真的有差异。

比如100克清蒸鸡胸肉约130大卡,100克70%以上可可的黑巧克力也约130大卡;1小盒冰淇淋(约100克)约300大卡,1个苹果+1小杯无糖酸奶也约300大卡。只要你吃的量相同,就不会因为“巧克力是高热量食物”就更容易胖——减肥的核心是“能量摄入=能量消耗”的平衡,不是“杜绝某类食物”。

《想瘦》里有个典型案例:一位读者特别爱吃冰淇淋,之前为了减肥彻底戒掉,结果忍了半个月后一次吃了3大盒(约1500大卡,相当于5顿正餐热量);后来她按“热量替换”的方法,把“1小盒冰淇淋”纳入晚餐后的零食,用它替代原本的“苹果+酸奶”,既满足了欲望,体重也没反弹。

2. 避开“两极思维”:别让“戒断→暴食”毁了减肥

很多人减肥时陷入“非黑即白”的误区:要么“完全不吃高热量食物”,要么“破戒后彻底放纵”——这正是“溜溜球式减肥”的根源,而“1kg铁=1kg棉花”的比喻,就是帮你跳出这种思维。

强行戒掉喜爱的高热量食物,会触发“双重压抑”:生理上,大脑会对“被禁止的食物”产生更强的渴望(就像越不让吃糖,越想吃糖);心理上,每一次“忍住不吃”都在消耗意志力,一旦遇到压力(比如加班、情绪差),就会陷入“反正破戒了,不如吃个够”的暴食。

比如书中的患者婷婷,之前因为“怕胖”戒掉了最爱的奶茶,结果某次加班压力大,一次喝了3杯(约1200大卡);后来她按“合理摄入”的方法,每周给自己安排1次“半杯无糖奶茶”(约200大卡),用它替代当天的“下午零食”(原本是1个橙子+1把核桃,也约200大卡),既没压抑欲望,也没超标——不把高热量食物当“敌人”,就不会触发“压抑→爆发”的恶性循环。

3. 3个实用方法:把“合理吃高热量食物”变成日常

“不用戒”不代表“随便吃”,《想瘦》围绕“热量总量优先”的原则,给出了3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让你既能吃爱吃的,又不影响体重:

方法1:热量替换,不是“额外加”

如果你下午想吃1小袋薯片(约150大卡),不要在正常吃“苹果+酸奶”(150大卡)的基础上再加薯片,而是用薯片替代“苹果+酸奶”——核心是“总量不变,种类替换”,就像“铁和棉花换着拿,总重量没多”。

方法2:控制分量,用“小包装+分享”防过量

买高热量食物时,优先选小包装(比如单人份蛋糕、小袋巧克力),避免买家庭装(比如大盒薯片、整个蛋糕)——人对“大包装”的控制力会变弱,很容易不知不觉吃超量。如果和朋友一起吃,主动分出去一半,既能解馋,又能控制量。

方法3:设定规则,避免“情绪性进食”

把高热量食物和“目标”绑定,比如“每周五晚上,只要这周做到了3次30分钟运动,就允许自己吃1小份冰淇淋”——这样既给了自己“期待感”,也避免了“无聊、焦虑时随便吃”的情况,让摄入变得“有计划、不盲目”。

四、总结:减肥不是“对抗身体”,而是“顺应规律”

看完《想瘦》中的这些逻辑,你会发现:真正有效的减肥,从来不是“饿肚子”“戒零食”,而是“读懂身体的信号,跟着规律走”。

“过午不食”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它违背了血糖的生理节奏,让身体陷入“饥荒恐慌”;而“4小时极限法则”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贴合血糖变化,保护代谢不下降。“戒掉高热量食物”之所以反弹,是因为它对抗了人性的需求;而“1kg铁=1kg棉花”的逻辑之所以实用,是因为它在“减肥目标”和“生活乐趣”之间找到了平衡。

就像许梦然在书中说的:“那些能长期瘦下来的人,不是‘戒掉了所有爱吃的’,而是‘学会了怎么吃爱吃的,还不胖’;不是‘每天饿肚子’,而是‘按时喂饱身体,让代谢不停转’。”

减肥从来不是一场“苦行”,而是一次“和身体做朋友”的过程——当你顺应血糖规律、尊重自己的需求时,“不饿不反弹”的健康减重,自然会水到渠成。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千克和公斤一样吗(想瘦一千克的铁和一千克的棉花一样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