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宣传标语(你对质量的认知)

品质宣传标语(你对质量的认知)

杭兴昌 2025-10-26 科技 1 次浏览 0个评论

“为什么我们天天抓质量,成本反而越来越高?”“质量不就是‘好一点’吗,哪需要这么较真?”“基层员工不认真,才是质量问题的根源吧?”

品质宣传标语(你对质量的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这些困惑大概率在你脑海里盘旋过。但《质量免费》的作者菲利浦·克劳士比会告诉你:你对质量的所有认知,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这本全球销量超250万册、被译成25种语言的“质量革命圣经”,最颠覆的地方在于——它用直白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撕碎了我们对质量的5大常见误解,让“质量免费”从口号变成可落地的真理。

误区1:质量=“好”“奢侈”“高端”?错!质量的本质是“符合要求”

很多人聊质量,总爱用“高端质量”“普通质量”“低端质量”来划分,比如觉得“奢侈品质量比平价品好”“进口产品质量比国产好”。但克劳士比在书中尖锐指出:质量的定义从来不是“好”,而是“符合要求” 。

什么是“符合要求”?比如你是一家做保温杯的企业,要求是“常温下6小时保温≥60℃”,那么只要达到这个标准的保温杯,就是有质量的;哪怕它没有鎏金花纹、不是网红设计,只要符合要求,就是合格产品。反之,哪怕杯子镶了钻,但保温只能维持3小时,那它就是“没有质量”的——因为它没达到预设要求。

举一个扎心的案例:某食品厂频繁出现“包装漏封”问题,管理层第一反应是“工人没认真封”,罚了好几个人,问题却没解决。最后才发现,是包装机的温度设置不合理,管理层半年没安排设备维护。你看,工人只是“执行要求”的人,若“要求”本身模糊(比如没明确包装机温度标准),或“满足要求的资源”不足(比如设备不维护),再认真的员工也做不出有质量的产品。

关键启示:别再追求“模糊的好”,先明确“清晰的要求”。比如研发部要写清产品参数,采购部要明确供应商标准,行政部要规定文件审核流程——所有岗位先把“要求”落地,质量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误区2:质量是无形的,没法衡量?错!用“钱”就能算清质量

“质量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衡量啊?”这是很多管理者的借口。但克劳士比一句话戳破真相:质量不仅能衡量,而且最精准的衡量单位就是“金钱”。

他在书中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把质量相关的开销分成两类:

符合成本:为了“第一次做对”花的钱,比如员工培训、设备维护、流程优化、检测工具采购——这是“预防钱”;不符合成本(PONC):因为“没第一次做对”花的钱,比如返工人工、报废物料、客户投诉赔偿、品牌修复费用——这是“浪费钱”。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家普通企业的“不符合成本”,通常占营业额的20%-40%。比如某电商公司,去年营业额1亿,光“发错货的赔偿费”“退货物流费”“客户流失损失”就花了3000万——这3000万就是“非质量”的浪费,本可以省下来变成利润。

更扎心的是,很多企业只看到“符合成本”(比如花50万买检测设备),就觉得“质量太贵了”,却忽略了“不符合成本”(比如因为没检测导致1000万退货)。克劳士比在书中举过ITT公司的例子:他们通过控制质量成本,把“不符合成本”从营业额的高比例,降到了2.5%以下——这省下的钱,就是“免费的质量”。

关键启示:明天就做一件事——让财务部门列一张“质量成本表”,把“返工费”“报废费”“投诉费”都算进去。当你看到这些数字,就再也不会觉得“质量没法衡量”了。

误区3:“经济质量”存在?错!“接受瑕疵”反而更贵

“差不多就行了,追求100%合格太费钱了!”“后2%的瑕疵,要花比前98%更多的成本,不值当!”

这种“经济质量”的说法,是克劳士比最反对的伪命题。他在书中反问:你觉得“接受5%的瑕疵”省钱,但你算过“这5%瑕疵带来的隐性成本”吗?

比如某手机厂,为了赶工期,接受“2%的电池漏液率”,觉得“反正售后能修”。但实际情况是:这2%的漏液手机,每台要花50元维修费,还导致10%的客户流失(每流失一个客户,损失未来2000元消费);更严重的是,有客户把漏液手机发到网上,品牌口碑受损,当月销量降了15%——这些成本加起来,比“花小钱解决漏液问题”贵10倍都不止。

举一个经典的案例:某饮料厂为了“省成本”,没更新传送带,导致“瓶身划痕率”达3%。管理层觉得“划痕不影响喝,没事”,结果超市因为“外观不好看”拒绝进货,光滞销的库存就亏了200万。后来他们花5万更新了传送带,划痕率降到0.1%,当月销量就涨了8%——你看,“接受瑕疵”才是最不经济的选择。

关键启示:“零缺陷不是完美主义,而是避免隐性浪费的最经济选择”。别再算“追求合格的成本”,要算“接受瑕疵的代价”——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好几倍。

误区4:质量问题都是基层员工的错?错!85%的问题源于管理

“工人干活不认真,才出这么多次品!”“分拣员眼神差,才老发错货!”这种把质量问题甩给基层的做法,克劳士比在书中直接否定:85%的质量问题,根源在流程或管理,而非员工。

如这两个案例,至今仍在很多企业上演:

某食品厂“包装漏封”:不是工人不认真,是管理层没定期维护包装机,温度设置早就偏离标准;某电商仓库“发错货”:不是分拣员眼神差,是IT部门没优化SKU编码系统,很多编码长得几乎一样。

克劳士比在书中回忆自己做一线工人的经历:当时生产线老出问题,管理层总骂“工人不用心”,后来才发现,是图纸标注模糊,“螺丝长度10mm”写成了“10cm”——你让工人按错图纸干活,再认真也出不了合格产品。

更讽刺的是,很多管理者一边骂员工“不重视质量”,一边又在“赶工期时让员工跳过检测步骤”“缺料时让员工先凑活生产”——这种矛盾的管理方式,才是质量问题的元凶。

关键启示:下次再出质量问题,先别骂员工,问自己三个问题:1. 有没有给员工清晰的要求?2. 有没有提供满足要求的工具/设备?3. 有没有在流程上堵住出错的可能?想清楚这三点,80%的问题就有答案了。

误区5:质量是质量部门的事?错!从CEO到清洁工,都影响质量

“质量问题找QC部门!”“客户投诉让质量经理去处理!”这种把质量当“质量部门专属责任”的想法,是企业质量改进最大的绊脚石。克劳士比在书中强调:质量是全员的事,从CEO到清洁工,每个人的工作都影响质量 。

你可能觉得“清洁工和质量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某电子厂的清洁工,打扫车间时没及时清理地上的金属碎屑,导致生产线的零件被划伤,最后产品检测不合格——你看,清洁工的工作没做好,照样影响质量。

再比如:

研发部:设计时没考虑“可制造性”,比如把零件设计得太复杂,生产时必然出次品;采购部:为了压价选了劣质供应商,原材料合格率只有80%,后续怎么生产都白搭;行政部:没及时维修车间空调,夏天温度超标,导致塑料零件变形——这些部门的问题,都不是质量部门能单独解决的。

著名的“质量职能”原则,恰好戳中要害:“质量职能要存在于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部门的质量成本目标必须达标”。比如采购部的质量目标是“原材料合格率≥99.5%”,行政部的目标是“设备维护及时率100%”,只有每个部门都扛着质量责任,质量才真的能落地。

关键启示:明天开会时,把“质量问题”改成“XX部门问题”——比如“包装漏封”改成“设备维护问题”,“发错货”改成“IT系统问题”。当每个部门都意识到“这是我的问题”,质量改进才会真正动起来。

写在最后:质量的本质,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克劳士比在《质量免费》里说:“质量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做对’的态度。” 我们之所以觉得“质量贵”“质量难”,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把质量当成“额外的负担”,而不是“工作的本分”。

看完这一期,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所在的岗位,“符合要求”的标准是什么?你有没有每天都在“第一次就做对”?

下一期,我们将深入拆解“质量免费”的核心——如何算清“非质量”的浪费账,让你的企业从“浪费20%营业额”到“多赚20%利润”。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品质宣传标语(你对质量的认知)》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