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在一家江西小馆,偶遇一碟粉蒸肉。筷子夹起时,油光在灯下微微颤动,倒让我恍惚起来——眼前浮现的,却是遂川老家晒场上的太阳肉,在秋日晴空下泛着琥珀色的光。
遂川人做太阳肉,是有一套老规矩的。
选肉要挑三指宽的五花,肥瘦相间。
洗净了,切成六毫米厚的片——这是老辈人传下的尺寸。
说厚一分难入味,薄一分易柴老。
加入盐与米酒—-米酒是自家酿的。腌制2小时。
最要紧的是裹粉。石磨磨出的米粉粗粝不均,反倒好——细粉入味,粗粒增香。
裹了粉的肉片摊在竹筛上,摆在日头底下晒几个小时。然后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挂起。
众多吃法里,我最偏爱的,还是煎。
取几片晒得透亮的太阳肉,无需多放油,只等铁锅烧得微热,便将它滑入锅中。
“滋啦”一声,是肉片与热油最美的相逢。
这时急不得,须得转为小火,看那紧实的肉身在热力的温柔催逼下,慢慢舒展开来,边缘卷起焦糖色的褶子。
肥膘处渐渐渗出清亮的油脂,这些自家酝酿的油星是宝贝,反过来又将肉片煎得两面金黄。
拿筷子轻轻一按,能感到一层脆壳,发出细微的“咔嚓”声。
此时出锅,趁热咬下,是第一要义。外层是爽利利的一声脆响,内里却奇迹般地保留着丰腴的油润。
那香气带着锅气,瞬间能撞满整个厨房。空口吃上三四块,也丝毫不觉腻,只余满口焦香。
若是爆炒,则另有一番风味。蒜叶辣椒下锅的刹那,“刺啦”一声,香气轰然炸开。
太阳肉在热油里卷曲,边缘微焦,辣味渗进每一丝肌理,最是下饭。
配菜也各有千秋:荷兰豆清甜,能解腻。
刀豆脆韧,添嚼劲;毛豆软糯,最是入味。
但我独爱最简单的蒸法——将太阳肉铺在生米上同蒸。米粒在沸腾中吸饱肉汁,油润生光;肉片在蒸汽里渐渐舒展,醇香四溢。
这些年所吃过的红烧肉,东坡肉,腊肉等。
却总惦着老家那片太阳肉。
它不像别处的腊味浓墨重彩,反倒有种清朗的醇厚——那是阳光酿出来的,是遂川山水独有的味道
遂川太阳肉,这道充满地域风情的美食,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像是一段难忘的回忆,用多样的吃法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尝试一下,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味!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太阳肉的做法(记忆中的太阳肉)》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